学问点津
顾问:张应强 江洪洋 张俊超
主办:教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编辑:叶阳青 冯加渔 庞慧 时艳芳
2010年 1月 1日 第1期
***** ***** ***** ***** ***** ***** ***** ***** ***** ***** *****
发刊词 ● 新年致辞
张应强
在2010年新年到来之际,由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主编的《学问点津》刊出发行了,这是我院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件大事。借此机会,我代表教科院祝贺《学问点津》诞生,并祝全院研究生新年快乐!
今年是我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院30周年的日子。30年来,全院师生员工立大志、尚创新、干实事,在没有任何教育学科基础的情况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在理工科大学发展教育学科的路子,并创造了鲜明的学科特色。3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机构,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广大研究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校研究生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毕业研究生的水平是展示学院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在校研究生所展示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学风,看到了毕业研究生将优良学风带到工作岗位而发扬光大,一批人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研究生阶段是求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成长为专业研究者的关键期,是步入学术殿堂的准备期。积累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进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发展判断力和培养学术敏感性以及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相互关联的五大任务,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广泛的学术交流,需要了解学问之真谛,需要有人指点和帮助。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将编辑出版的刊物取名《学问点津》,寓意深刻。津者,渡口也。对求学之人来说,学海无涯,除了“以苦作舟”之外,找到“渡口”是到达彼岸的关键。因此,津者,也引申为“关键”、“真谛”。“学问点津”寓意为做学问之人指点关键,也寓意“学问之真谛”。《学问点津》开设“教育新干线”、“书山撷菁”、“学问之道”、“名家论学”、“学问百知”、“师生论坛”、“学思物语”等栏目,以活泼和轻松的方式,多角度介绍教育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分享名家大师的学问之道,交流学习心得和研究感悟,为广大研究生完成上述五大任务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全院师生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园地。
我希望全体研究生和导师们高度关注和重视《学问点津》。希望编辑部的同学们集思广益,不断创新,努力办好《学问点津》。通过探索“学问之真谛”,为广大研究生做学问而“指点迷津”。
祝愿《学问点津》成为全体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书山撷菁
书目:《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
作者:(美)爱德华·希尔斯
简介:统览全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这些文章前后相距五十多年,讨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并且作者的观点明显地既不受官方的欢迎,也与大多数主流学者相左,但希尔斯似乎并不在乎,他对高等教育领域诸多重大问题上迥异于他人的看法,在长时期内是如此地一致。从书中看到的希尔斯的形象,使我们想到了那个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与任何真实的或虚幻的人或事挑战的堂·吉诃德。这种联想也许有些不敬。毕竟,堂·吉诃德只是塞万提斯虚构出来的一个既可爱、又可笑、还有些不自量力的骑士,而希尔斯则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尤其是学术世界的一个大师级的严肃学者。
对于希尔斯,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对他的思想提出挑战、质疑、甚至批判。但正如阿尔特巴赫在本书导言中所说,“对传统大学的辩护,以及应该为学术机构提供最大可能的自治来决定它们自身的目标和组织它们自己的事务这一观点,在今天并不特别受欢迎”,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希尔斯式的声音——大学的传统思想需要强有力的捍卫者,因为它对现代大学有颇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学问之道
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终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程颢(宋)
研究生跟本科生有什么区别?本科生一般不可能被椎到科研第一线去。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使他能在众多复杂的环境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个学科的开拓能力,懂得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对一个研究生来说,是要到科研的第一线,到实践中去锻炼。只有当他真正懂得了本学科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他才有可能当个好教师,当个好的科研人员。
研究生和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呢?他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大学里大学生看的东西,都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成了一门课程,已经有一个独立的系统了。大学生看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型的东西。而研究生的东西不是这种,它是正在发展中的东西,而没有人消化过,其中不少问题还有很多争论。这种正在发展中的东西都是一篇篇的文章,即发表在各种科技杂志上的论文。研究生就要会从论文里吸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如果你不会看科学论文,还是只会看那些一本本的书的话,那么,你就接受不到最新的知识。因为写成教科书、写成专著的东西,一般都是七八年以前的知识。它先要经过老师消化,组织成教材,并且要在课堂里讲几次,才能改写成教科书。写完还要送到工厂去排印。尤其是现在,出版时间太长了,没有两年你别想出版。假如还要领导批准的话,那就更麻烦了。
正因为多数新的知识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生,就一定要学会善于看论文的本领。
-----钱伟长
名家论学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没落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铭记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爱因斯坦
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 (“A” 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 (“A”with “B”)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这个世界给甲、乙双方留下了印象并提出了挑战,产生各种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或想法。
-------保罗▪弗莱雷
学问百知
什么是院校研究?
在瑞典学者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院校研究”被“用来描述有组织地收集、记录和分析高等教育机构的计划、进程和环境的数据及信息的努力”。
《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院校研究是对高等学校的运行、环境及进程所作的研究与分析”。
在美国院校研究协会(AIR)网站关于AIR宗旨的介绍文字中,隐含着这样的认识,即“院校研究”是“旨在增进对高等院校自身的理解,促使院校规划、管理与运行状况得以改进的研究”。而AIR前任主席马福(John A.Muffo)在访问我国厦门大学时曾介绍说,“院校研究就是对高等教育组织或大学的研究,其宗旨是为高等学校提供有关的信息咨询,以改善学校的管理,为高校政策的制定出谋献策”。
国内学者周川引介了荷兰学者马森针对“院校研究”过程所提出的描述性定义,即“院校研究是基于以下环节的研究活动:收集一所高校的内部状况资料;收集该校的环境资料;分析整理这些资料使之转换为有用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学校的计划、政策、决策进行论证”。
***** ***** ***** ***** ***** ***** ***** ***** ***** ***** *****
我院刘献君教授则认为,院校研究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开展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种研究。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
院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单个的高等学校,是研究者对他身在其中的那所学校的研究,但并不排除邀清校外研究人员参与研究。
2.院校研究是管理研究
高等学校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学科研、后勤产业服务、组织管理信息保障。院校研究是否需要研究学校的所有问题?如果不是,那么重点何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院校研究是否应当包括对课程和教学问题的研究。院校研究发端于美国,但美国后来的实践表明,院校研究事实上基本集中在管理研究,很少涉及教学研究。根据我国现在的情况,院校研究主要是管理研究,即主要研究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
3.院校研究是咨询研究
赫伯特.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现代决策体系由决策系统、智囊系统和信息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在决策体系中,院校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院校研究主要是咨询研究。在学校管理决策中,院校研究的咨询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中枢作用。院校研究致力于收集、归纳、比较和分析本校运行实况和环境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更新并有效管理数据库,以备决策部门之需;同时,针对学校需要解决某一问题,通过专门手段和技术获取并向有关方面提供充足的信息。
二是智囊作用。院校研究机构通过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对有关本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准确的预测、对具体决策的目标和价值进行论证及对政策环境进行分析等发挥其所在高校的智囊作用。
4.院校研究是应用研究
一般来说,研究领域大体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三类。院校研究虽以包括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学科为基础,但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理论;但另一方面,院校研究通常也不涉及教学、课程开发等实践开发工作。院校研究通过对高等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以解决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目的。因此,院较研究居于三类研究的中间层次,属于应用研究。
作为应用研究,院校研究强调理论指导,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学校管理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即便是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也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观察、个案分析、测验研究、目标模拟等,通过明确问题对象、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来得出结论、撰写报告,这就把院校研究与经验性的日常“工作研究”或“校务研究”区分开来了。-----摘自刘献君教授《院校研究论略》,载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
学 思 物 语
我们已行走在成为学者的路上------这里有老师对我们的希冀,但更多是对我们现实的写照。再也不能像本科那样,仅仅是修课修完学分就自然而然的毕业;再也不能像本科那样,老师仅仅是教他的课而我是仅仅是听他的课,仅此再无瓜葛;再也不能像本科那样,课余生活散漫,课程作业仅求通过便无他求,甚至将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当成束缚自由的藩篱。当然,从学生到学者,这种转变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微与渐进。就我而言,我也明白,我们是走在成为学者路上的行者,所以会严格要求自己并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使之惯若天成。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改变,教育之乐趣也在于改变。试想看到自己一步步改变,走向成熟,那是何等的快乐!-------张权力(教育学原理,09级硕士研究生)
开学不久,无意中看到了埃米尔▪涂尔干的《法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本书第一次让我领略了学术的魅力,也让我开始学着用跨学科的视角分析专业领域问题。随后的日子,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理想国》、《文明冲突》、《大学的理念》、《高等教育系统》等名著。不过由于之前看书不多,我很难完全理解书中所说的思想,更别说对其进行批判反思和运用了。我渴望有更多时间读书,渴望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渴望向老师学习。
在此,我建议我们研究生自发成立一个读书会。会员每人每月努力读完一本书,然后大家聚集一起交流心得,这样既增进了了解,也促进了学习,同时也会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学术创新的火花。由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学术的主人。古人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强烈呼吁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每人读五十本经典,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张平军(高等教育学,09级硕士研究生)
世人戏称研究生为“烟酒僧”,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词不切合本人的实际。本人一不吸烟二不吃酒,更无削发为僧之魄力;但如今“烟酒僧”这个称呼已超越了它的字面意思,用来刻画研究生生活的颓废堕落和百无聊赖。这当然不能概括所有研究生的生活常态,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某个阶段的生活状态,毋庸置疑这样的状态是让人痛苦不堪的,但同时也是鞭策我们重新认识研究生生活和审视自我定位的大好机会。要走出“烟酒僧”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向老师求助,与朋友和同学沟通交流,参加团体活动充实并锻炼自己,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确定目标,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时,我们可以展望一下美好的明天激励自己,但不要沉溺于对明天的幻想。只有认真对待并珍惜一个个骨感的今天才可能拥有一个丰满的明天。-------施要威(心理健康教育,09级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