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张应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艰难探索

来源:fyg 时间:2009-11-01 点击量:

1015下午230,在我院705举行喻园讲坛第27期学术讲座,由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应强教授为全体师生讲解“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艰难探索”的历程。

张院长首先从中西方大学制度的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大学内部的制度设计揭开两种大学制度的差别,在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四个特征(重视大学自我发展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和社会责任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协调;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的同时揭示出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间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遵循着一条严密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

首先,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轫的理念基础是大学的国家服务目的,意味着大学“服务论”的萌芽,即我国的大学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大学自治”和“大学独立”的种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象牙之塔”;近代留学生所带来的西方大学制度也只是在少数大学得到实践,教会和私立学校产生的西方大学制度的火花也很快被扑灭,最终被革命思想取代并贴上了政治化的标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教育模式为后来的教育建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次,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中苏联模式是浓重的一笔,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的主导下,加之苏联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有着内在精神的高度契合,中国就按照苏联模式设计并建设了自己的大学制度,并保留了浓重的苏式色彩——政治性、高度的集权领导等;

    但是苏联模式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从1956年开始和接下来的1957-1958年,在批判教育领域的“三脱离”基础上指出苏联高度科层化和等级化的教育系统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至此形成了正规教育和实用性教育之间矛盾。为调和这个矛盾而产生的“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最后被毛泽东的“五七模式”所取代,并形成旨在推动整个社会“亦工亦农”的“五七公社”。从“五七模式”到革命大学模式的形成和破灭,这期间形成了“革命化、老动化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制度。从1958年的教育改革到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则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化历程;

    从这个发展轨迹可见中国现行的大学制度特征就是:一、大学隶属政府,政府对大学是一种行政控制而不是通过法律、评估、信息提供等方式来治理大学;二是大学的内部则是围绕行政权力和行政运行建立起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亲自领导,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恢复和整顿阶段,回归是指回归到苏联的正规高等教育;整顿则是按照正规的高等教育思想来进行办学。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是: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镇,要把高校办成教学和科研的中心;

    最后张院长在现代大学制度与革命教育模式之间的震荡中指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任重道远。要在尊重传统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解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悖论”——处理好由政府领导对政府的改革中的利益关系。

整场讲座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曲折图卷,为我们进行高等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和新颖的视角。

刘珍/报道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