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上7:30,董云川教授作客我院,带来了喻园教育讲坛的第十五次学术报告,主题为《三维视界中的教育理想与现实》。报告在院705室举行,副院长别教授主持。
董云川教授,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由策划人,现任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1987年起走上大学讲台,1991年起应邀走向社会讲坛,被许多省内外大学和教育机构聘为客座教授。近年来,董教授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同时,他的学术论文、专著、企业策划项目以及学术报告,成果颇丰,见解独到,影响甚广。
董教授不顾整日劳顿,精神百倍地投入到讲座中,他声情并茂,侃侃而谈,以三维视界来看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释,即我们读书的三种境界;解析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的理想目标;好教师的三个特点;教育质量的根本。
高等教育执着的追求者。报告初,董教授开宗明义,他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曾在德高望重的朱九思老校长面前坦言,他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执着追求者。十几年来,他一直在高等教育领域执着地追寻。可是,在理想与现实间,他深感,“我爱大学,爱得无可奈何”,学者对现实的批判,即使再尖锐也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其中有种“鱼死网不破”的无奈。纵观教育改革十五年,实质成效甚微,道路艰难,只有加倍付出,才能迎来教育事业未来的希望。
诠释三维视界。董教授从道家代表人老子哲学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演绎出高等教育领域、经济政治等领域中的“三”,形成他的“三维视界”。他认为,自古以来世界的三种状态,即混沌、阴阳、万物之演化,给他以启示:看待世界万事万物不能只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多,一分为二往往陷入了认识的僵局,“三”不是偶然,而是世界的代表。
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三维观。
其一,我们读书的三种境界:感性、理性与悟性。感性就是读书之余的亲身体验,投入社会实践。理性,即实践之后,通过归纳、演绎、抽象、反省从感性走向理性。悟性,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种经历了前两种境界之后而“放下”的意味,即研究模式而摆脱模式的束缚。同时,三种读书境界衍生出三层认识,即看来如此、应该如此、原来如此。
其二,解析中国高等教育,即:规模、分类、评估。他认为,我国高校高大的办学规模必然引起质量之争;按规定而非规律的高校分类不利于大学自主生长;评估数据化、指标化操作失之偏颇。同时,他认为,大学中学术需自由,管理需民主。他强调,学术的民主是可怕的,学术不能考民主评价,真正的思想家是孤独的。他反对高校创新的工程化,简单地喊口号收效甚微,大学更需有容忍不同的宽容与气魄。他主张,大学的主流逻辑应该是学术的主流,而非是博弈与交换、“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情的世界。
其三,教育的理想目标: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健康快乐的人。董教授谈到,涂又光教授的教育理想是尽性,即“教育是真实的人的教育,是使人尽性,唤醒和铸造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他认为,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健康快乐的人,这样的教育必须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
其四,“三心牌”好教师。董教授深入浅出的谈到做一位好教师的三个特征是具备对事业、学校和学生的爱心;对国家、社会和下一代的责任心;对学科、学术的敬畏心。
第五,教育质量的根本。教育的“黑箱理论”,导致对教育者、受教育者这样的大学产出只能主流预设,无可能完全按预设实现教育影响。因此,他极其重视教育质量的三个根本(ABC),即:Attitude(态度)、Basic(基础)、Communication(沟通、交流)。
报告赢得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同时,董教授对三维视界教育理想与现实激情洋溢的批判也带给广大师生以深刻思考。
胡善姣/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