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陈廷柱:院校研究事业再上新台阶 ——评我国第一本院校研究教材

来源:fyg 时间:2008-10-06 点击量:

院校研究事业再上新台阶

——评我国第一本院校研究教材

陈廷柱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尤其是置身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之中,最近这几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院校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快速崛起。关于《院校研究》这本教材,早在200410月召开的第一届院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此前举办的“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高级研讨班上,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就指出:“要推动编写和出版高质量的院校研究教材,为我国培养大批的院校研究专门人才。”两年之前,我欣喜地了解到,《院校研究》已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纳入“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之列,其编写任务由刘献君教授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团队承担。如今《院校研究》教材已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月版,刘献君教授主编),这既是我国第一本院校研究教材,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展现现有院校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读罢之余,我觉得应该写点东西,谈谈自己关于这本教材的一点看法。

一、推动院校研究的使命与本教材的价值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别是在周远清、潘懋元等老前辈的大力支持下,以刘献君教授为首的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团队为推广我国院校研究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建立了院校研究的专业协会。他们于200310月倡议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协作组,于200410月筹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074月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二,能够定期举办院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影响较大。200410月举办了第一届院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开展院校研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内外113所高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20067月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高校领导与战略”,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的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20087月举办了第三届院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的18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此外,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团队还分别于200310月、20078月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院校研究学术会议,规模和影响也不小。第三,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院校研究成果。据我所知,该团队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说法,正是2002年刘献君、赵炬明等人发表了《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院校研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关于高教所应如何为高校服务的思考》两篇文章之后,院校研究才“迅速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热点”。除论文之外,该团队还编译出版了四套丛书,即院校研究书系、院校研究译丛、新工具丛书和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经典译丛。当然,该团队还出版了一些院校研究方面的专著。如刘献君教授独著的《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于2008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四,立足本校,开展院校研究实践,积累院校研究素材。在中国推广院校研究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肩负推广院校研究使命的人必须先具备院校研究的素质并在现有的条件之下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才能将更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实际工作者引入到院校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此,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团队非常重视在本校开展院校研究实践。具体来说,该团队建立了中外院校信息库,开展了学校发展状况、教师聘任、职员聘任、青年教师成长与学生组织特征等诸多专题研究,受到了学校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怎么来评价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团队所做的工作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开展院校研究与推广院校研究的使命有所不同。前者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后者的任务是使有关人员看到院校研究的价值,为我国开展院校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该团队的工作,可以说其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其一,院校研究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包括周远清、潘懋元等资深人士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我国高校的高教所(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院校研究。其二,该团队为我国开展院校研究已创造了一些比较好的条件,如建立了专业协会,开展了学术交流,提供了院校研究的学习素材与实践案例等。

当然,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该团队在培养院校研究专门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影响还不大。笔者也了解到,该团队在培养院校研究专门人才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在召开院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前举办院校研究高级研讨班,在本校和湖南师大教科院为博士生、硕士开设院校研究课程,然而这样一些工作毕竟是短期性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如今,《院校研究》教材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推荐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要通过规范的训练来学习和了解院校研究,也就有可能由此走上院校研究的道路。尽管培养合格的院校研究专门人才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但在现有的条件下,依托全国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引导硕士生们走近院校研究并立志于从事院校研究,无疑是一条扩大院校研究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院校研究》教材的出版发行是我国院校研究事业又跃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其实,接触过这本《院校研究》教材的人都能够理解,包括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以及所有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所有从事高等学校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均可以通过这本教材学习院校研究的有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提高自己开展院校研究的水平。而且,该书出版的意义要远远超出院校研究的范围,正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在审阅该书书稿时所指出的那样,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正处于从学术型向实践型的转变过程中,该书对于培养学生从事院校研究的实践能力进而加快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转型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院校研究的基本需要与本教材的特点

如果我们对院校研究还有点了解的话,在没有打开《院校研究》这门教材之前,您可以大致设想一下您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我相信当您打开这本书并略有所思的话,它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究其原因,这本教材的撰稿人均是最近几年来活跃在院校研究舞台上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多年来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已充分地认识到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需要了解什么、注意什么、掌握什么和做些什么。

从笔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来看,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需要了解院校研究的意义和院校研究的基本理论,需要注意在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经验的同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我国的院校研究,需要掌握院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至于可以做些什么尽管是最大的需求之所在却又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关于《院校研究》这本教材的特点,笔者首先要与大家分享的便是:开展院校研究所需要的就是《院校研究》教材所提供的,该教材在内容与体系设计上充分反映了院校研究的基本点、重点和难点。如果对该教材作进一步地剖析,笔者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该教材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院校研究概念引入到我国的历史很短,编写《院校研究》教材在我国属于第一次尝试,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地决定了该教材从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到每一章应该怎么写,都必须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该教材的整个写作过程也的确如此。首先,该教材的所有撰稿人在院校研究领域均颇有建树,在各自所承担的编写章节方面均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教学经验。其次,该教材主编刘献君教授对院校研究事业感情很深,期望很高,投入很多,对该教材的编写抓得很紧。据笔者了解,为了编写本教材,他们召开了三次专题研讨会,还组织了多次小型的研讨会,编写组成员之间能够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听取了多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三,吸收了全国的院校研究成果,采用的主要是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自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开展院校研究以来,该教材编写组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内外院校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对国内外院校研究的动态和好的研究资料均掌握得比较充分,这样一种优势很自然地就反映到了该教材中。该教材的某些章节所能见到的参考资料几乎全部是第一手的英文资料。如第五章“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全部是作者在研究第一手资料(包括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完成的,尽管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

第二,该教材突出了院校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对院校研究的学习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了解院校研究是什么,二是要掌握开展院校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院校研究。应该说,该教材对这三个方面处理得都比较到位。相对于我们一般所见到的教材而言,该教材对研究方法特别重视。从篇章结构上来看,该书第四至第八共五章的内容全是关于院校研究方法的,分别是定量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管理咨询方法、建立院校研究数据库的方法。从各方法章节的写作技巧上来看,该教材还特别重视编写研究方法的方法。以第四章“定量研究方法”为例,先是关于定量研究的主要特征等一般性的介绍,接着是关于定量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程序等较为具体的阐述,最后是给出一个案例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一方法。其他方法章节在写作安排上也大致如此,足见该教材在推广院校研究方法问题上的良苦用心和重视程度,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第三,该教材具有非常明确的实践取向。笔者完全认同该教材关于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看法,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是否具有明确的实践取向是院校研究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判断标准,在我国推进院校研究的难点也在于如何去实践院校研究。该教材秉承院校研究的实践精神,坚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发展战略与高校治理、教师与学生管理等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分四个专题亦即四章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高校发展战略管理、高校治理、教师管理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内容,并运用具体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围绕这些问题开展院校研究。从内容安排上来说,该教材的实践性至少有四章的研究内容作为支撑。从目标旨趣上来说,这四章的编写设计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院校研究实践能力。事实上,实践性的内容和培养学习者院校研究实践能力的旨趣始终贯穿于该教材所有章节,具体的例子此不一一枚举了。

关于对该教材的整体评价,笔者较为赞同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川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本书汇聚现有的院校研究理论成果,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以现代学校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典型的案例,系统地论述了院校研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要点,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合理,资料比较翔实。”

三、关于在我国推进院校研究的几点希望

院校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院校研究的推广工作已经比较令人满意了。但是,笔者作为一名院校研究的拥护者,作为一名《院校研究》教材的读者,仍然真诚地提出关于在我国推进院校研究的三点希望。

第一,尽快编写和出版院校研究案例库。开展对院校研究的再研究尽管功不可没,可真要使院校研究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难度更大。许多人在了解了院校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之后,还非常希望看到具体的院校研究案例,因为案例对实际操作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院校研究》教材在案例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也许是出于字数的限制,案例的数量较为有限,案例的深度也还不够。

第二,希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能够推出自己的专业会刊。美国院校研究协会成立于1965年,在1973年的时候该协会创办了院校研究方面的权威杂志——《高等教育研究》。在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学会也有自己的会刊。院校研究分会若能推出自己的专业会刊,对于扩大院校研究队伍、提高院校研究水平和效益均有较大的帮助。尽管争取新批一个刊号不容易,但总有一些其他的途径可以利用。美国院校研究会成立近8年之后有了自己的会刊,笔者相信我国院校研究分会的专业刊物不会让我们等8年时间。

第三,努力提升院校研究对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力,呼吁建立对高等学校的问责机制。院校研究尽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但是如果不建立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问责机制,高等学校就缺少必要的压力来建立和使用院校发展数据库,以便于回应外部问责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由此也可能导致院校研究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于院校研究的倡导者们来说,把编写教材这样的一些事情做好固然重要,如果能够影响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院校研究的政策,实为推进院校研究之捷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