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文: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
10月11日下午2:15,我院陈建文副教授在院705教室就《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给全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报告。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陈教授就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娓娓而谈,吸引了众多有意向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学生们。
本次报告主要围绕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现状、本研究的计划及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四个方面展开。
对于研究背景,即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陈教授用四点来概括:两个红头文件、三位领导的讲话、两个政策措施、七点不足现状。《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与建设提出了要求。胡锦涛、陈至立、周济也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并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和建立全国优秀辅导员评选制度也成为两个新的政策措施。而基层现状的不足则表现在以下七点:人员数不够,专职辅导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3-5年就转岗,没有升职空间;工作难胜任,素质良莠不齐;职责不清晰,最忙也是瞎忙;专业性模糊,什么人都可以干;结构不合理,兼职太多,本专业留校;社会地位低,学校的最低层。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即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做辅导员呢?从哪些方面考核辅导员呢?如何培训辅导员呢?其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问题。
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胜任特征的概念的提出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胜任力是舶来品,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智力跟工作能力低相关,因而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预测能力的概念,它优于能力概念,也优于学历。在概念的界定上,它是一种潜在的行为特征,并且能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其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而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其必要性研究,两个实证研究。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会因为重要性不够、专业性不够或过强、素质要求不高或过高都而失去研究的必要,而高校辅导员正是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而有其研究的必要。陈博士给我们介绍了杨继平和彭庆红分别提出的两种16因素模型,经比较研究发现,这两个模型都存在局限性,如模型构建的思路单一 、缺乏对结构成分的详细解释、彼此差异太大。
随后,陈教授提出了本研究的计划。以“复杂的模型,须用综合的办法;问题重重,现状不容乐观;实施有效的培训,可以提升”为研究假设,主要研究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编制测评系统、现状调查及培训研究。其中胜任特征模型由通过观点调查构建的内隐模型、行为调查构建的外显模型、职责要求构建的构造模型共同组成的综合实证模型来实现。其研究目标致力于建构出结构模型、编制出测评系统、调查出现有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开发出培训方案(H1方案和H2方案)。创新之处在于理论、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最后,陈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日前已完成内隐模型研究和构造模型研究。通过观点调查收集得出内隐模型的学生样本和教师样本,通过辅导员职责分类得出教师样本。日后还将对这些样本进一步筛选、排序。
报告完毕,在场教师及学生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陈教授积极探讨,气氛热烈。大家深感,陈教授的这一研究思路与方法设计严谨缜密,研究成果也将极具重大意义。此外,本次报告也为即将开题的硕博士们作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文/周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