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李培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jky 时间:2006-10-12 点击量:

    9月29日晚7:30,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研究生活动中心给教科院2006级“校长博士生班”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主题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李校长从创新的本质出发,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之一;二是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什么;三是大学应该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四是大学应该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
    党中央号召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基础在大学。这是因为,企业的创新人才基本上是由大学输送的;创新能力基础主要是在大学奠定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身就从事许多科技研究工作;大学可以而且应该向企业转移其创新成果(这并不妨碍企业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把大学的创新成果变成产品),因此,大学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方面讲,需要文化建设、需求驱动、需要开放、需要多样性。创设自由探索的气氛,构建合理的激励文化,教育应对社会开放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微观而言,上述需要基本上都应该反映在学生的实践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面向社会,走向实践,尤其是主动地实践。
    评价体系是导向,是指挥棒。它使被评价者选择自己的走向、学习乃至工作方式。本科生录取中应加大自主录取权限,把真正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吸收到大学来;研究生录取应改革笔试的内容,加大复试的权重;不应过分看重文章的数量以及研究经费的多少,这是学术浮躁的现象之一,从根子上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修正评价体系来完成。
    中国高等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实践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相比,总体上,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中国高校从来不缺乏实践环节,但所从事的大多是被动实践——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的,学生沿着教师规定的框架,沿着老师制定的方案进行。这种实践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也影响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从认识论的高度看主动实践,就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实践的确定、方法的确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的分析、总结等。主动实践的理念适合不同的学科,但表现形式不一样,应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质疑、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是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教科院  庞丽丽撰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