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讲坛实录 罗海鸥: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 喻园教育讲坛第289期 掌校治学系列第9讲 “大学之道”校长讲堂第8讲

来源: 时间:2023-09-20 点击量:

2023年9月15日下午,喻园教育讲坛第289期、掌校治学系列第9讲暨“大学之道”校长讲堂第8讲在教科院101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主题为“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主讲嘉宾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校长罗海鸥教授。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张俊超教授主持,陈廷柱、张俊超、雷洪德、覃琳等老师及学院硕士生、博士生现场听取讲座并进行讨论交流。

主持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俊超教授


讲座正式开始前,张俊超教授作为主持人向在座师生介绍了主讲嘉宾罗海鸥教授。罗教授在掌校和治学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他曾先后担任过6所高校的领导,是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岭南师范学院原院长,广东艺术师范大学原校长,嘉应大学原副校长,嘉应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此外,罗教授不仅是“大学之道”校长讲堂的堂主,还是我院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在掌校治学的历程中,罗教授充分展现了谦逊、好学、认真的人格特质。

主讲嘉宾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  罗海鸥教授

罗海鸥教授赠予我院的两本杨叔子院士著作


讲座伊始,罗教授深切缅怀了这位成就斐然、人格高尚的学术泰斗,将《往事钩沉》、《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两本杨叔子院士的著作赠予我院。他强调,称杨叔子为大先生,十分恰切,名副其实,并围绕“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这一主题,从以下三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集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大先生

罗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杨叔子作为大先生,其“大”首先表现在集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于一身。杨院士曾在二十余年前作题为《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的人文演讲,这场演讲融思想、逻辑、文采、激情和诗意于一体,对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特点、重要性及其相融与相离的利弊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尽管已过去二十多年,但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并没有过时,对今天中国大学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杨叔子先生是一位科学家。他是华中工学院首位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华工 5 万多毕业生中第一位当选院士的人。他曾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亚太地区智能制造协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长期致力于机械科学和工程的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众多方面获得了重要成果。他还是我国智能制造的首倡者和先行者,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与教学重要奖励20余项。像我国老一辈优秀科学家一样,杨院士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不仅在属于自己的自然科学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也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杨院士坚持诗词创作60年,创作了约700 首诗词,于2017年出版了《杨叔子槛外诗选》一书。他擅长在演讲和写作中引经据典,用诗词来丰富内涵,净化心灵,激发才情。这也成为其演讲和写作的一个特色。作为中华诗教委员会主任,杨院士大力呼吁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

杨叔子先生是一位思想家。杨院士从小就十分重视思考,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上大学就是要做好三件事,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学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他不论是写文章,还是作演讲,都是思想、逻辑和文采俱全,常常会提出许多新思想。如大家都熟知的,“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又如,教育要“育人而非制器”。罗教授选取了杨院士新思考、新思想中的两点着重讲述。一是“背靠 ‘五千年’,坚持 ‘三面向’”,我们的教育应当背靠 “五千年”,继承、弘扬和超越我国优秀的传统,同时坚持“三面向”,要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符合世界的要求,符合未来的要求;二是“在关键科技领域没有知识产权,就永远不能真正自立”

讲座现场


杨叔子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他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教育要“育人而非制器”。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培养活生生的人。杨叔子院士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虽然只有四年半,但成就巨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多年来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大学掀起一场人文 “风暴”,为这一顺应潮流、针砭时弊、涉及根本、载入史册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杨校长任上破格把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的学术大家,但因种种原因到退休时仍是副教授的涂又光先生重新评为教授,返聘到高等教育研究所任教授,使涂又光先生晚年得以充分发挥学术专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之,对杨叔子先生89年的人生历程作一个深情的回望和深刻的追思,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寓高贵于质朴之中的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共和国伟大的儿子。在他身上,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构建了其作为大先生的完整人格,成就了其卓越的人生。


第二部分 大先生之大,大在哪里

在第一部分,罗教授从特殊性上阐述了杨叔子院士作大先生,其之所以为大,大在其集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于一体。到第二部分,罗教授则从普通性上阐述:杨院士作为大先生,大在其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大德行和大影响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情怀。罗教授指出,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事业的基础。杨叔子院士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一种出乎本心的,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学校、对师生,对家庭、对亲友的无私的爱而产生的不私、不虚、不妄,毫无矫情与做作的真诚、单纯和厚道。正是这一大情怀,使杨叔子先生在被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时,在气温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下,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读书学习;正是这一大情怀,使杨叔子先生为了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上,和夫人坚持在学校食堂吃饭30年;正是这一大情怀,使他当上校长后,依然没有丝毫的官腔和架子,在上班路上仍能不时停下来,耐心听取师生的诉求;正是这一大情怀,使他狠抓教师队伍,大胆提拔年轻干部,让他们尽快挑大梁,将来担大任;正是这一大情怀,使他十分关心教职工及其子女教育,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新盖了附属幼儿园,修缮了附中附小;正是这一大情怀,使他在学校经济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在引力实验室外面建了一座引力大楼,使引力实验室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引力中心”。讲到此处,罗教授声情并茂地以亲身经历的两件事进一步述说了杨院士的崇高品质,他感慨道,杨院士是谦逊厚道的大先生,心中只有他人,常念他人的好,总是把温暖和鼓励赠送给学生,留给后辈。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学问。杨院士身上,体现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用杨院士自己的话来说,“做人是灵魂,做事是躯体,两者的融合,就是做学问,真正的做学问”。学问代表着一种求真务实、 为国为民的精神,一种严谨认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一种求知探索、追求真理的志趣和热诚;代表着一种追求卓越、坚毅不拔,寓高贵于质朴之中的生活方式。著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在《再思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传授与创新的知识,有“知性之知”(科学),有 “德性之知”(道德),有“审美之知”(美学),从而 大学将不仅可“卓越”,亦可有 “灵魂”矣。杨叔子先生是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在其身上凸显出“知性之知”、“德性之知”和“审美之知”三位一体的大学问家的画像。接着,罗教授分享了杨院士对大学诸问题的独到见解。杨院士认为,大学定位在文化里,文化的本质是人,是化人和人化,要注重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要实现从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教育转变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如何办学治校——一靠国家,二靠朋友,三靠自己。如何当校长——校长应把眼光放在学校发展战略上,抓办学思想,抓发展方向; 同时必须在战术上可行。无前者,是近视;无后者,是盲动。战略战术相结合,学会放手,依靠集体,聚合力量。

讲座现场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德行。杨院士在《杨叔子口述史》里曾说:“我一生的体会是,学好业务,做好工作,报效祖国,是最高的德行。”罗教授择要三点介绍了杨院士的大德行。第一,放弃留在美国的机会。杨院士是我国上世纪 80 年代少数出国留学少数的教授之一,放弃留在美国的机会,回国后继续致力于机械科学和工程的研究。第二,培养人才。四十多年来杨院士共培养了100 多名博士和硕士、10多名博士后。他们大都学有所成,活跃在各自学科专业领域和工作单位,挑大梁、做贡献。第三,带领学校实现“第四个转变”。从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教育转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发展更上了新台阶。

大先生之大,大在大影响。罗教授指出,先生的本质在于积极而深刻地影响学生。杨叔子院士一生诗礼传家、笃志报国。他秉承“清廉爱国,师表崇德”的家训,怀揣科技报国、文教兴国梦想,在 60 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勤勉敬业、尽心尽职,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尊重他人、依靠集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知行合一、为人表率,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给了华中科技大学,为学校的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三部分 大先生之大,如何成就

罗教授引用借助李德焕书记在《往事钩沉》中的序言内容,指出杨叔子院士成为大先生的原因和动力有三:第一,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风、勤学苦练的钻研和拼劲;第二,他的成就得益于组织上长期的精心培养;第三,他的成就应归功于以他为首的教学科研团队,许多教学科研成果都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培养一种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尊师爱生、老中青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团队还要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适应国家需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科研任务,形成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上游的学术氛围。而这些,他的团队都具备。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多项重大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接着罗教授分享了杨院士的32字箴言:人生在勤,贵在坚持;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尊重他人,依靠集体;理想崇高,自强不息。杨院士的夫人徐辉碧教授将上述箴言归纳为八个字:勤奋、创新、团结、爱国。而后,罗教授详细梳理了成就大先生之大的内外因素。内在因素有七点: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中西融合,文理会通;.勤勉敬业、尽心尽职;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尊重他人,依靠集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知行合一、为人表率。外在因素有两点:得益于长期组织的精心培养;得益于教学、科研和工作团队。最后,罗教授总结道,杨叔子院士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大书,值得我们反复品读。集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大先生杨叔子走了,但其情怀、学问、德行、影响,特别是其精神仍在,不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将在人们特别是华科大师生的继承和创新中永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杨叔子院士这样的大先生。

互动环节 陈廷柱院长分享交流


讲座结束,主持人张俊超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罗校长对此次讲座内容的构思历程,并对罗校长带来的诸多大先生的故事表示感谢。而后,陈廷柱院长补充介绍了杨院士对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贡献,大家再次感受了杨院士的高尚品格和为而不争的大智慧。至此,喻园教育讲坛第289期、掌校治学系列第9期暨“大学之道”校长讲堂第8讲圆满结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