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刘良华教授到本院项目学校-文化路小学进行办学指导

来源: 时间:2023-06-30 点击量:

20236月27日上午9点,李太平教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来到本院项目学校文化路小学对学校办学和发展工作予以指导。

进校之后,在祝志东副校长的带领下,刘良华教授参观了学校体育场、方圆艺术馆和三楼文化长廊,对学校校园环境予以了解。



随后,刘教授来到学校教学楼教工之家,正式开始今天的学校改进指导工作。会议伊始,祝志东校长向刘良华教授讲授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建设。他指出学校当前在华科大项目组的带领下已经开设了手风琴和篮球课的校本课程建设。除了校本课程以外,还有活动课程,如每年10月份、12月份的英语课程、美术节等。将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建构了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


刘良华教授在听完祝校长的介绍之后,建议以提问和介绍的方式与今天参与活动的老师(有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的主任,以及各年级组长)展开对话交流。

随后,祝校长率先提问说明当前学校在编老师很少,除了在编老师之外还有很多的合同制老师和志愿者老师,对于不同老师的职业发展愿景和发展规划方面依旧存在较大问题。

刘良华教授分享在广州也有很多非在编老师,被称为临聘教师。临聘教师的待遇比正编老师的待遇差很多,所以很多临聘老师宁愿去偏远地区的小学当在编老师,也不做中心城区的在编老师。在此问题上,全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很难解决,只能通过教育政策的方法去提高老师待遇,但是当前编制不够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经费不够。

祝校长随后提出,今年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问题,未来学生数量会大大减少,但是依旧有很多新进老师和新建校,是否会存在老师事业的问题呢?

刘良华教授说明广州和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实现全面小班额了,每个班的学生不过超过45个学生,未来的学校建设也一定是走向小班额方向。所以老师和学校多并不会导致失业,而会推动小班额。小班化教学首先会让老师工作负担减轻一些,同时在个别化教学中也会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针对如何提高老师们的工作热情的问题,刘良华教授说,学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及相关的课程改革,来让老师们有一个主心骨,有一个主题,要有一个全校共同的改革组织,这样老师们就会心往一处使。最初老师们可能有一点抱怨,又折腾我们又搞什么改革,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改革新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们就相互请教,甚至老师们会开始反思,我们这个改革到底怎么改?校长也没说清楚,专家也没讲清楚到底怎么改,就在这样的追问的过程中,老师们相互之间就开始学起来,这是我们做教师专业成长,做教师发展。但是要说明的是不要“折腾”老师,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折腾”学生,我们只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前仅仅是教师在讲,现在不能这样,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自己提问题,可以先自问自答,然后再有不懂我们可以集体讨论。这样三个环节之后每堂课都可以有及时的复述、练习和矫正,这就会产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改革并不能随意改革,一定要专家到场,这就是设计研究。以前我们着重于行动研究,行动前面有个计划,实验研究更多的是假设。设计最基本的是有一个新的观念进来,需要专家学者与行动研究者合作才能更好的达成,改革的总方案是需要顶层设计来统整的。

随后李太平教授说明,当前学校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之间还没有整合起来,当前依旧将课题研究视为另一项工作。比如说我们在做学习单的课题研究,但是学习单的设计一定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没有将新的学习理念或者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贯彻落实在学习单设计里面,那么其他没有参与的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学习单研究莫名其妙,我们应该将学习单视为教学改革的抓手。


随后刘良华教授对其所在的集团校的顶层设计予以介绍。学校有一训四风,即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和家风。校训是“刚柔并济,文质彬彬”, 所以我们建构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第一类是刚的课程,即劳动课程、安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等等;第二类是智育课程;第三类就是课程是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也即柔的课程)。“刚柔并济”是周易的概念,“文质彬彬”是孔子提出,中国教育的古风就是“文质彬彬”,我们就是要思考如何将孩子从胡闹调皮培养到要文质彬彬。我们的校风是科学、民主和和谐。要将和谐的文化变成学校的校风,科学和民主是具体的手段策略,和谐才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教风是因材施教,兴发教学。第一个词因材施教,即老师们要学会发展学生的优势,第二个是兴发教学,老师的主要责任是“兴”与“发”,并非完全是老师讲。学风是学思结合,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阶段是提问,第三阶段是自问自答,或者是合作学习。家风是严慈相济,勿忘勿助。教养模式有三种,即专制性、溺爱型和冷漠型。溺爱型就是高回应和高要求,冷模型是低回应和低要求,专制型式低回应和高要求,冷模型和溺爱型是会摧垮孩子的。真正严重的错误是没有让孩子亲自经历和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让孩子亲自参与到帮助家庭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集团校四训一风的整体。

周文婧博士问及集团校是如何将文化理念落实在学校的办学日常中呢?

刘良华教授解答说明理念是通过制度化的学习逐步推进的。学校每个月都有校长学习例会,当前有13个校长,校长可以选择顶层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介绍和解释,至少解释15分钟。当校长们要进行汇报的时候就会自觉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会对办学理念产生感情并内化认同。第二是教师学习,学校星期二开教师例会,通过每周一次的学习让教师们认识到我们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改革计划。第三是骨干教师培训,在每个星期一的下午4点半到5点。同时我们会对每周老师们上的精品课做成几分钟的视频,通过微信号的形式推动到集团校。

随后李秀丽校长到场,说明第一次听到学校有家风的说法。刘良华教授介绍到自己会带头开家长课程,主要是发布在集团公众号层面。全集团的班主任晚上八点钟把家庭教育讲座视频转发到家长群,然后三所小学指定部分家长写听后感,这样我会给家长进行一个对话。骨干教师每周有例会学习,全员学习,利用教师会议的时间来推动教师学习,重要的是让校长和骨干教师去讲,老师们可以围绕兴发教学的主题讲。随后有三到五个教师去写听后感,然后发给我,然后我再回应。学校有教育周报,最后一个栏目就是教育对话。我们有三个特色课程,即朝花课程、午休课程和夕拾课程。朝花课程是播放一个孩子的讲座,让孩子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孩子为了录这五分钟的音频就会得到各种训练。夕拾课程就是在每天晚上的时候写日记。午休课程就是不想睡觉的孩子集中在一个地方练书法,找校长聊天。我们称之为“三省”课程。集团里有积极教育学研究中心,总校长告诉校长,不要总是提消极的消息,如果有不同意见,推荐一本书《YSE,AND》,和谐的校风也更多的是通过积极心理学得到落实。也有一本书叫《如何拥有朋友,并被他人喜爱》(《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也是积极心理学,要和同事之间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意志力,过有爱的生活,而非是抱怨。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百分之八十的事情。我们鼓励孩子去写学校好的事情,通过这些就是将学校的理念实现出来。

李校长认为集团校中将教师课堂做成视频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这样就可以将各种交流和分享资源利用起来。

刘良华教授说明,很多的很多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做的过程中灵感冒出来的。集团校下学期做事情就是要将上公开课的老师视频剪辑出五分钟,录视频最多就是老师的脸,不能过多露出学生的脸。我们可以进一步基于视频分析做课例研究,这是给老师很好的一个礼物,让老师有成就感。


随后石烨博士问及老师们现在的学习资料是非常多的,区级学习、校本学习和专家培训学习等等,当这有大量的学习资料时老师就会不太知道怎么学习了。那如何更好的提高老师们的学习效率呢?

刘良华教授指出首先是要选择一本好书,刘良华教授推荐了《亲密关系》、《正面管教》《赛利德曼自传》等书籍。第二,好好学习一本书就是要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内化到他们自己的行动之中。

当问及雅美教师制度建设的建议时,刘良华教授说明首要换老师的着装,要穿的优雅,慢慢变成行动优雅。不允许老师在学校炫耀奢侈品。第二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先改变行为,然后再慢慢的浸润到人心里面。我们学校的校训是“润”,即是要润教师的心灵。

随后,李太平教授总结指出刘良华教授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你们有四风一训,很有规划。当前华科大主要是配合学校作改进,未来我们学校还是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方案,虽然我们没有提出积极教育学,但是在平时的活动中都是有涉及的。

随后李秀丽校长说明有时候学校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不清楚是何种理念在支撑,可能有些做法有想法但是也并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在听了刘教授的介绍之后我们一方面可能还是会积极的去学习,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展思维。积极教育文化的营造也是很重要的,学校还比较新,年轻老师比较多。所以当学校老师去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是抱着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方法去获取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本次活动在校长老师的积极学习反馈中圆满结束。(石烨撰稿)2023.6.2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