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研究视角的选择与发展:从“文化”到“组织” ——教科院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第四次活动圆满举行

来源: 时间:2023-06-16 点击量:

6月15日中午12:00-13:30,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第四次活动。教科院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在学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的关心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以“交流学问,砥砺学术,培育合作,促进发展;交流情感,创造文化,增进意义,丰富生活”为宗旨,坚持打造“高质量学术思考与学术信息的教师分享沙龙;轻松、平等、活泼、信任的教师心灵幸福家园;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交流与沟通平台”的风格。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研究视角的选择与发展——从‘文化’到‘组织’”,由学院李伟老师担任主持人,有14位老师参与讨论。

活动伊始,陈廷柱院长对学术午餐会的定位与发展提出了希望,他希望学术午餐会能与学院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建议将学术午餐会的形式扩展为项目申报研讨会,成为常态化活动,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申报各类项目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学院党委艾敏书记表达了对学术午餐会的充分认可和支持,她认为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教师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倾听教师们在学术、生活等多方面的真实声音,故而将不遗余力地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以支持学术午餐会的举办。艾书记全程参与了本次学术午餐会并积极与各位老师互动。整场活动氛围融洽,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诸位老师展开了别具一格的跨学科交流。

本次活动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亚敏教授主讲和交流。刘老师首先从研究方法和专业理论两个方面简单梳理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认为自己略有心得的是“但凡能写出点什么来,归根结底得益于研究视角的选择”。其次,刘老师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分享了“何为文化视角”、“何为组织视角”以及“文化视角如何确立”等方面的思考,详细地展示了文化视角是如何帮助自己切入具体的研究主题。最后,她提出文化视角与组织视角严格来说不能以“从……到……”来描述,事实上她常常在两个视角之间切换,甚至也不能认为两个视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其实文化里面有组织,组织里面有文化。

紧接着,与会老师们一边就餐一边进行了热切的对话与讨论。首先,郭卉老师强调了关注研究具体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研究视角的选取,她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从注重文化研究到制度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制度研究可以统摄文化研究,并提出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高等教育制度和文化的研究。彭湃老师与刘亚敏老师就“文化研究应当是作为研究视角还是作为研究的实质内容?”“文化视角的转向是不是意味着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低头?”两个问题对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性质进行了深入讨论。王小青老师则一方面指出了文化研究的调研过程中需要交流与对话的氛围,另一方面在研究理念上,需要将文化研究本身作为一种日常文化而加以对待。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文化是什么”的深入思考的热烈讨论,李伟老师分别从“文化”的名词含义和动词含义出发,指出了“文化”的现实存在性与发展过程性。之后,金红昊、朱新卓、彭湃、郭卉、刘亚敏等以高考研究为例,共同探讨了身为研究者该如何处理众多研究视角之间割裂与融合的情况。

刘亚敏老师的分享极具启发性。活动最后,各位老师都用一句话表达了参加本次学术午餐会的收获:“要用不同视角看问题,视角的转换带来思维的差别”、“直面割裂,痛苦思考,可能是文化研究者的宿命和使命”、“形成这种文化,人人有责”、“大学的文化和制度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进的?”、“组织与文化既可以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又可以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李伟老师进行了简单总结,他认为刘亚敏老师对“文化视角”的思考和研究蕴含着文化哲学,包括文化价值的角度,与一般意义上谈组织文化不同,与此同时,刘老师的分享体现了研究者的一种“重”与“轻”,“重”体现在保持持续的思考,有时候会以某种痛苦割裂的方式显现;“轻”体现在开放与谦虚的态度,还体现了研究者的视角的自觉。

本次“学术午餐会”开放而不失严谨、自由而不失真诚,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老师们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收获了学术的丰厚滋养,丰富了学院教师们学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美妙体验。最后,老师们对本次“学术午餐会”给出了一致好评,并共同表达了对下次“学术午餐会”的殷切期待!

撰稿:黄艺、王士超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