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百余专家学者共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来源: 时间:2022-11-29 点击量:

11月25日至27日,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武汉举行,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展开交流研讨。

本届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等机构协办,设有大学校长论坛、学者论坛、博士生论坛等三大平行论坛,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题会、中美高校对话会等配套活动,通过央视频等中英文平台全球公益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580万人次。


开幕式


11月26日上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湖北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泰德·米切尔,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分别以《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在促进全球化新未来中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行动》为题做主旨报告。开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主持。

孙尧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重大话题。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重要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要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更加主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向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邵新宇在致辞中指出,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武汉举办,是对英雄之城武汉的莫大支持。湖北省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最宝贵的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最显著的优势是高等教育优势,最大的潜力是高等教育潜力。湖北省正昂首阔步迈向高等教育强省,将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标杆引领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湖北省将坚定不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希望教育领域专家同仁畅所欲言,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湖北高等教育赋能助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同体现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尤政在致辞中指出,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推进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共同的责任与使命。高等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大学理应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立足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推进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不断拓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华中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与国内外30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务实友好合作,学生的国际胜任力、学者的国际竞争力、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校的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学校为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杜玉波在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包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三层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多种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打造高等教育中国范式,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创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泰德·米切尔在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来自气候、疫情等问题的紧迫挑战,在挑战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应以系统思维思考问题的解决之策。几个世纪以来,高校之间的思想、学术和人才交流不断深化,这为构建全球科研系统、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各方要继续为思想和学术交流创造机会,推动国际学生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并致力于打造全球方案体系,同时也要重视高等教育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及维护和拓展伙伴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李元元在报告中指出,国际形势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进一步发挥大学的功能和作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研究型大学要在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引领作用,要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栋梁之才”,解决科技前沿的“未知之解”,回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需”,构筑全球文明的“对话之桥”。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致力破解世界性难题、应对全球性挑战,致力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致力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以世界情怀担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秘书长姜恩来,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益春,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湖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启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陈建国、解孝林等。


主论坛


在26日的主论坛环节,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做学术报告分享。

26日上午的主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的报告主题为《科技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中高等教育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的报告主题为《新时代一流高校塑造区域创新新优势的实践与思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施莱歇尔的报告主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严纯华的报告主题为《可持续发展:大学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再纳阿比丁的报告主题为《加强全球合作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益春的报告主题为《创造力指向的大学治理改革》。

26日下午的主论坛先后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孙维杰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的报告主题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秘书长楚明伟的报告主题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福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的报告主题为《从本土化到现代化:中国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东盟大学网络执行主任乔蒂斯·迪拉蒂蒂的报告主题为《东盟大学网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的报告主题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校长黛博拉·特里的报告主题为《促进全球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宗凯的报告主题为《教育信息化助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阿拉伯大学协会秘书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的报告主题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与治理创新》,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约翰·范普顿的报告主题为《加强高校国际教研合作 共谋可持续发展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芳华的报告主题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名古屋大学校长杉山直的报告主题为《日本大学的数字化战略》。

大学校长论坛


大学校长论坛在27日上午举行。管培俊出席论坛。来自海内外20多所高校的校长分别发言。

在大学校长论坛(一)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以《学科融合与高等教育创新:澳门大学的实践》为题做报告,曼彻斯特大学第一副校长卢克·乔治欧以《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大学发展 着力应对未来战略挑战》为题做报告,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以《大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再思考》为题做报告,悉尼科技大学校长安德鲁·帕菲特以《通过国际协作应对全球重大挑战》为题做报告,郑州西亚斯学院董事长陈肖纯以《全球慕课发展趋势研究》为题做报告,法国巴黎高科执行委员会主席、巴黎高等化学学校校长克斯斯蒂·勒米尼奥以《坚定信念 共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思考》为题做报告,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以《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为题做报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林杉以《VUCA世界与高等教育》为题做报告,武汉轻工大学校长董仕节以《锚定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构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为题做报告,南非开普敦大学副校长苏·哈里森以《为不断变化的世界培养新一代学者和知识生产者》为题做报告,湖北经济学院校长方洁以《落实高质量双碳人才培养任务 办好面向未来的财经大学》为题做报告,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校长约翰·博雷托及该校孔子学院院长米丽安·卡巴洛以《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拉丁美洲高等教育原则与目标UNC的政策与行动策略》为题做报告。本场论坛先后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和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张安富主持。

在大学校长论坛(二)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东明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育人》为题做报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合作的方法与策略》为题做报告,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以《大学国际化的新阶段新任务》为题做报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校长詹妮弗·豪厄尔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创造全球化学习体验》为题做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单中德以《开放融合创新发展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为题做报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以《以高校自身发展助力国家创新与技术进步》为题做报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以《培养创新人才融入湾区发展》为题做报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国际学术事务副校长米莱特·沙米尔以《发挥高等教育第三使命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报告,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军以《海洋大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思考》为题做报告,莱斯大学第七任校长李达伟以《研究型大学在冲突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如何发挥作用》为题做报告,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清春以《夯实“中国职教品牌”走出去的根基——鲁班工坊建设的标准与实践》为题做报告,泰国玛希隆大学校长班崇·马汉萨瓦利亚以《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质量》为题做报告。本场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主持。


学者论坛


学者论坛在27日上午举行。2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分别发言。

在学者论坛(一)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哈米什·科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道格拉斯,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费尔南多·莱昂·加西亚,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欧洲大学协会高等教育政策部主任迈克·盖贝尔,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余小波,泰晤士教育首席数据官邓肯·巴斯、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峰,南非大学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哈迈德·巴瓦等,分别作题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与普及化趋势》《大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参与、贡献依据及发展路径》《教育数字化:赋能还是转型》《增强高等教育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服务能力》《打开学科边界 探寻未至之境——交叉学科发展的逻辑分析》《高等教育领导力挑战:从疫情到后疫情时代的过渡》《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改革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现状调研的思考》《大学社会影响力的衡量》《化智为慧: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智慧教学之“愚”及其治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对人类重大挑战的核心》的专题报告。本场论坛先后由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立兵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俊超主持。

在学者论坛(二)上,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德国海德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妮娜·裘德,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上智大学原副校长杉村美纪,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教育与研究一等秘书林玥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罗马大学国际事务副教务长布鲁诺·博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日本东北大学副校长山口正弘,昆山科技大学民生应用学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特聘教授黄扬婷,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Dra. Maria Assumpta Aneas等,分别作题为《基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等教育使命与责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衡量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区域约束力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制度框架》《通过国际合作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学习》《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究》《澳大利亚线上教育的质量保证》《国际化与后学院科学发展》《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挑战与即将来临的需求下重返课堂》《高校新建校区与地区专利创新》《通过全球参与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课堂连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在当代研究者的角色中,融合文化是平衡的关键策略》的专题报告。本场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小月主持。


博士生论坛


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和博士生论坛分别于25日和27日举行。

25日下午,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在线上举行。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一)由华中科技大学刘亚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姚荣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张玉丹主持。北京大学谢心怡、赫尔辛基大学尹宇帆、北京师范大学王艺鑫、南京师范大学孙艳丽、厦门大学周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璀、浙江大学王改改、清华大学周溪亭、辽宁师范大学荀禹、北京外国语大学牛晓雨等,分别作题为《实验室文化对博士生科研合作的影响:一个多案例的质性分析》《适应新教学环境:国际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倦怠》《基于中国视角的高等教育全球治理实践:探索经验、发展思路和推进方略》《高等教育可能成为“义务”教育吗?》《全球共同利益: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透视——基于10所大学战略规划的分析》《日本“全球顶级大学计划”国际化评价要素研究》《何以优秀:博士研究生国奖获得是如何炼成的》《新冠疫情对博士后学术状态的冲击及组织支持的保护效应研究》《在文凭社会中迷失:文凭焦虑及其消解》《全球疫情风险应对:高等教育学生流动的混合转向》的报告。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二)由华中科技大学贾永堂教授、蔺亚琼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赵小丽主持。南京大学汪茹、浙江大学潘炳如、厦门大学朱晓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政、华东师范大学刘童、陕西师范大学石耀月、北京师范大学杨丽娜、广州大学郭惠芬、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徐小明等,分别作题为《“有限的效用”:“底层的文化资本”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导师指导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不同学科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马来西亚构建亚洲高等教育枢纽的路径与挑战》《国外访学博士生学术交流实践的知识观探析》《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分析及优化策略——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国际高等教育:富布莱特项目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影响了博士后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生隐性知识共享对科研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学术素养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为国际化高等教育构建有利学习环境——基于学生观点的系统文献综述》的报告。

27日上午,博士生论坛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入库名单,学会副会长邬大光为博士生导师代表、博士生代表颁发纪念牌。随后,大连理工大学牛军明、香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苏淑丽、上海交通大学吕薇、华中科技大学崔阳阳、南京师范大学贾佳、华中师范大学刘海洋、华中科技大学仝宣文、华东师范大学陈晨等,分别作题为《大学文化治理行动逻辑研究——基于文化嵌入的视角》《高校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的交流和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大学战略规划在二级学院的效能衰减现象研究》《中国高校教师的学术世代差异与学术职业发展》《未竟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量化评价探索:印度阿塔尔排名及其启示》《英国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参与及启示——基于2021-2022年THE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的面板数据分析》《优秀本科生学习经历研究——图景、互动与收获》的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赵婷婷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分别以《从内涵式到高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走好学者社会化的第一步:谈在读博士生的学习与成长》为题,做博士生导师报告。本场论坛先后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梅教授、姚荣副教授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题会于26日下午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先后致辞。

围绕《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项目官员裴伯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高等教育处项目官员安德烈亚斯·斯尼尔达尔、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项目官员安娜·戈弗、国际大学协会副秘书长安德烈亚斯·科克伦、澳大利亚教育部国际司国际合作处资历认证政策中心主任简·阿祖林,分别作题为《教育变革峰会总体回顾》《<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总体介绍》《支持学生流动的框架机制——欧洲视角》《国际大学协会的世界高等教育数据库:全球公约和学历认证的资源库》《澳大利亚与<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的主旨报告。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科技教育合作专员费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在会场就此议题展开讨论。本议题研讨先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项目官员裴伯庸主持。

围绕《高等教育对终身学习的贡献》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项目专家米凯拉·马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终身技能团队专家伊迪斯·汉默,分别作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4:高等教育中的灵活学习路线》《对技能提升和再培训需求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的新动力》的主旨报告。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仁山,清华大学第十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史静寰,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主席、郑州西亚斯学院理事长陈肖纯就此议题展开讨论。本议题研讨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主持。


中美高校对话会


中美高校对话会于26日晚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蓝如瑾,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陈大立先后致辞。对话会先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丹尼斯·霍恩主持。

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斯蒂芬·马尔、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杜克大学校长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丹尼斯·西蒙、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等,分别作题为《后疫情时代学生流动性:挑战和解决方案》《学生流动性的“创新替代”与“不可替代”》《后疫情时代中美大学合作的具体路径探讨》《跨境教学合作:上海纽约大学经验》《中美大学合作的新路线》《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报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美国腹地美中协会主席鲍勃·霍顿先后作总结报告。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欧君廷、艾米·加慈登、弗吉尼亚大学弗兰克·巴顿领导力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何汉理、苏世民学院学术部高级主任琼·考夫曼、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李恩祐、西湖大学学术与国际事务副校长迈克尔·雷德、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外方院长沈迈特、美国腹地美中协会执行主任范敏、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赵婷婷等参与讨论。

在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本次年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得到线上线下参会人员的广泛好评。在年会总结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多位领导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组织协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希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友谊长存、携手共创高等教育更美好的未来。

文字由段斌斌、管辉、罗祎、刘长海、粟晓丽提供,图片由陶然、辛国胜、班倩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央视频直播。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