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下午2:00-6:00,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联合推出的EER“耕塾讲坛”第五期——“续薪传火·师生共话”学术沙龙在学院709会议室和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李培根教授与我院余东升、郭卉、蔺亚琼、许心蕊、任令涛五位老师组成导师团队,由许心蕊老师担任主持。我院两位老师和两位学生依次做了主题汇报。

硕士生陈舟以“‘卓越生’何以获得更高工程能力发展?——基于学习参与路径效应的混合研究”为题,对“学习参与”和“工程专业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量化研究结果和访谈资料编码发现,总结了不同类型院校院校学生学习参与因素的特点与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博士生刘雨心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AMRC的探索与实践为案例,探究了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她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模式推广”三个方面对谢菲尔德大学AMRC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许心蕊老师以美国12所大学为例,对工程技术专业与工程专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揭示了工程技术专业与工程专业在目标定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就业去向等方面的区别,并对二者的组织边界和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余东升教授则分享了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关于工程教育研究的价值与现状,余老师认为工程教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工程、工程教育与工程教育研究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他从多学科知识的汇集、多类型知识的汇集、多种能力的汇集、多种培养目标、多元治理和知识体的快速更新等维度着重阐释了工程教育的复杂性。随后他对中国工程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简短梳理,并进行了横向国际比较。其次,余老师从教育学科VS交叉学科、理论学科VS专业领域两组关系中对工程教育学进行了学科定位,认为其是一门交叉学科,应以求解工程教育中的复杂问题,改进工程教育实践为根本目标。最后,他提出工程教育研究今后重点工作方向在于建构知识体系、历史研究、教学学术研究、工程教育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

活动中,现场师生就汇报主题进行了问答和讨论,就案例研究方法、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等话题开展了热烈探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活动最后,李培根院士鼓励大家勤于分享、勇于表达、敢于对话,在师生的轻松互动中本次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供稿人:杨佳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