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暨第十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以线上会议方式召开。我院教育学所李伟副教授(笔名李牧川,“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之一)参加了本次论坛作了论坛主题发言,并主持了下午的论坛发言;教育学所刘长海教授在论坛也应邀做了主题发言。本届圆桌论坛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社承办,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校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德育干部、一线班主任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为期一天的论坛,与此同时国内外的高校学者、硕博士生、以及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人员,中小学德育干部、一线班主任等2000多人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进行学习、分享,并在讨论区交流心得,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9月17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魏强书记主持。《班主任》杂志社社长赵福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李家成教授、《班主任之友》常务副主编熊华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李伟副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后,《班主任》杂志社社长赵福江作《“双减”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变革与创新》的主题发言,指出了“双减”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变化,并基于这些变革提出了四点建议,多方位关注和支持班主任。帮助班主任提升核心素养。合肥师范学院吴秋芬教授作《“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和应对》的主题发言,指出了“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强调“双减”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从育人理念、教师教育模式、保障体系以及家校共生四个方面迎接挑战,应对困境。南京师范大学王宁博士作《“双减”背景下重固班级的价值》的主题发言。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李颖老师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作《“双减”政策下班主任工作的变化与挑战》的主题发言。《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杨志平作《“双减”背景下班级德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的主题发言,强调班级德育要从离身走向具身,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提出了班级德育优化策略。齐学红教授、李家成教授、赵福江教授、吴秋芬教授、王宁博士、李颖老师和杨志平编辑对参会代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随后,由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主持的主题发言(二)继续进行。李家成教授作《再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基于全球教育峰会的背景》的主题发言,揭开了一个全新的广域视角。熊华生教授作《发扬改革精神 构建中国特色班级教育》的主题发言。李伟副教授作《班级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学概念的话语分析与内涵建构》的主题发言,对包括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班级教育等在内的“班级教育”家族概念做了细致的历史话语分析,阐述了“班级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学概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了内涵意蕴分析与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卢旭副教授作《试论班主任制度的有限性》的主题发言。首都师范大学徐爱杰副教授作《在教育实习中学做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题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作《德育质量提升视野中的课例与课例研究》的主题发言,分析了学校德育质量提升行动引入课例研究的可能与事实框架,并同主持人和发言人共同进行了交流探讨。
下午,主题发言(三)和主题发言(四)按时开展,分别由熊华生教授和李伟博士副教授,张聪、暴侠、孙丹红、汪琼、齐学红、王怀玉、张颖、王洪明、余娟等学者或老师先后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在发言后与各位与会人和观众们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与会人员在会议期间展开了积极的平等对话,热切参与互动讨论,聚焦主题分享智慧。
交流讨论后,代表们分别作大会总结,李伟副教授总结了“双减”对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挑战分为价值挑战、思维挑战、机制挑战和专业挑战,中国班主任本体性的育人价值远远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充分发挥出来,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还没有跟上实践的进展和要求。他认为要破解这个难题,只有让理论主体研究者、实践主体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主体等话语主体进行深入、持续的对话,才可能创造一种新的价值模式、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提升班主任专业性,让班主任更好地发挥出育人价值,享受职业的幸福。最后,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之中,本届论坛轮值主席赵福江社长宣布本届圆桌论坛圆满闭幕。论坛决定,第十三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计划将于202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在桂林举行。
(撰写 史文俊 王士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