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教育学所专场

来源: 时间:2022-03-21 点击量:

322日上午8:30,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教育学所专场报告在501教室举行。

李太平老师、朱新卓老师、周艳老师、余保华老师作为评委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前半场报告会由2021级硕士生毕雅楠主持,后半场报告会由2021级硕士生贡丽媛主持,教育学所硕士生积极参会,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上半场第一位汇报人是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秦煜萱,采用线上汇报的方式,报告题目为“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评价:STEM横向技能评估的概念框架与启示”。报告首先对STEM横向技能评估进行意涵解读,接着对STEM横向技能评估的概念框架做了结构阐释,包括STEM核心能力、STEM学习设计原则、STEM横向技能的形成性评估、STEM横向技能评估的数字工具,总结出STEM横向技能评估概念框架的特点:综合性、过程性、系统性、时代性。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对构建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评价的启示:在实践方面,一是推动STEM评估指标与量表的研发;二是横向技能评估维度指导STEM课程设计;三是国际多元评估视野提高STEM教育质量;四是评估设计激励教师提升STEM教学素养。在理论方面:一是促进STEM技能评估体系整合联动;二是保障STEM技能评估的有效性反馈;三是通过STEM欧洲框架填补研究空白。

第二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贡丽媛,题目为“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劳动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Z大学为例”。基于基于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通过相关文件及政策文件,提出劳动素养因子应该包括: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接着对本科生劳动素养的总体情况和本科生劳动素养的差异分析,总结出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升本科生劳动素养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方的努力。

第三位汇报人是202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的李秋阳,汇报题目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庭形象分析”。首先,李秋阳同学简要介绍了问题出现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总结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庭形象的特点。第五部分总结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庭形象”的教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需要从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两方面来塑造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庭形象”。

第四位汇报人是202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林茉梓,汇报题目为“‘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教学实践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第一部分介绍了“五育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变迁。随后提出“五育融合”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联系与落实方式。接着提出“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重构,包括:加快走向“适学型”的课堂教学范式;建立多重层次的教学目标框架;确定“完整·融通·有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的使用。

上半场的最后一位汇报者的2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向妮,汇报题目为“1949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演变及背景分析”,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凸显、1949年以来的课程标准变化、联系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及所实施的教育政策进行背景分析,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提出1949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学苏和独立探索时期(1949-1966年)、转向能力发展时期(1977-1985年)、多元化发展时期(1986-1999年)、发展科学素养时期(2000年至今)。最后总结出课程的性质和定位、课程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课程内容方面变化的特点。

上半场的汇报结束后,余保华老师、周艳老师、李太平老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老师们对五位汇报人的选题进行了肯定,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文章必须紧紧围绕题目展开,而不是给人一种文章与题目脱节的感觉;结合相关政策或研究现状有逻辑地引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让读者明白研究问题的价值;结合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围绕研究问题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经过了短暂的茶歇,下半场学术盛宴很快到来。


下半场第一位汇报者是202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王士超,题目是“当代劳动教育的六重价值”。第一部分,王世超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这一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第二部分,他提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并塑造劳动观、劳动精神;第二重价值是知识与技能养成价值;第三重价值是身心健康促进价值;第四重价值是自我实现促成价值;第五重价值是生命享用与滋养价值;第六重是社会生态价值。

第二位汇报人是2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的毕雅楠,报告题目是“普通高中教育从‘成衣’制作转向‘布料’加工——基于‘双普及’时代下高大衔接教育的视角”。第一部分,毕雅楠向大家介绍了大众走向普及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选拔走向衔接的内涵。第三部分,提出了双普及”时代普通高中的变化,包括:回归本体育人功能的教育任务;一贯的能力培养理念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目标。最后提出了“双普及”时代普通高中学生教育方式转变。

第三位分享者是2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李慧敏,题目是“小学高年级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现实样态与教学建议”。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问题为小学高年级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研究,随后介绍了研究设计。最后提出了小学高年级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的选文特征为多样性、典范性、文化性,在内容的广度、内容的质、内容的深度方面进行了介绍。

最后一位汇报者是2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黄艺,汇报题目为“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其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南京市五所小学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黄艺同学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二部分中,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设计;第三部分介绍了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总体情况良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满足水平较高。随后分享了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及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结构的改善;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满足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专业情感需要、专业能力需要。构建由教师内在需求驱动的、由社会与学校外在推动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同学们的分享结束后,与会老师李太平老师、朱新卓老师对四位汇报人的报告进行点评,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扎实的基础与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同时也给出一些改进建议,论文应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应该体现自己的思考,而不应是大量材料的堆砌;论文写作应该更注意严谨性与科学性,文章的分析框架必须具有说服力。

此外,李太平老师也表示同学们都是科研道路上的初学者,难免会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应该加强学习与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台下的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提问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