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号上午,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教育经济与管理报告专场于教科院709教室举行,本场报告的评委由雷洪德老师、张青根老师、张建老师担任,21级硕士生王坤担任主持人。

20级硕士生曹顺良以“学优本科生时间管理特征分析——基于H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混合研究”作报告。文章以四轮SSLD调查中的学优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并行三角互证设计。通过对学优生在十项活动中的分配时间占比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将学优生与普通本科生进行对比,发现学优本科生的活动时间分配为:学业发展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娱乐休闲活动,学优本科生和普通本科生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学业发展活动上为中等程度差异。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对学优生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形成了以“行为”和“认知”为主链的双螺旋结构,因此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意识。

20级硕士生梁栋以“学在华中大:学优生自我管理的独特与典型 ——对两位本科生国奖获得者的案例分析”为题进行了汇报。研究以两位2019-2020学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路径,从成长环境、时间管理、学习生涯管理、心态管理、自我评价等方面来对两位国奖获得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两位国奖获得者具有一些典型的共同特质,如优良的学习品质、向前看的人生态度、辨证唯物主义式的思维方式。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如H同学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通过对国奖获得者这样的学优生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引导全社会的青年学生积极进取。

21级硕士生王耀宇以“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能当“甩手掌柜”吗?——基于中国硕士生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为题进行了汇报。研究以研究生学业与发展调查报告中的理工科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列联表分析的方式来展现导师替代型指导的整体分布特点,发现随着导师职称和学生年级的提高,导师施行替代型指导的比例就越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来对导师替代型指导对研究生能力增长的消极影响进行的验证,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发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在分别起中介作用的同时,可以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认为:导师应当增强教学责任,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导师指导制度来形成合力,形成规范化的导师替代型指导制度。

上半场报告结束后,三位老师对各位同学探索式的研究表示了积极的肯定,并就四位同学的报告分别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对于曹顺良的报告,张青根老师高度评价了其内容的完成度,认为他的研究内容十分详实,逻辑严谨。但建议文章可以对学优生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比如探究学优生时间分配的最优解,另外针对文章的量化部分,张青根老师认为还存在一定的完善和进步空间。对于梁栋的报告,张建老师认为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有价值的,但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解释和相关支撑,访谈还可以涉及研究对象的身边人,来获得更为客观的结果。最后,研究出了基本的访谈资料梳理之外还可以从中提取出关键概念,来丰富研究的深度。对于王耀宇的报告,雷洪德老师首先肯定了研究的问题意识和使用方法的丰富性,但认为标题还应当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变量的选择有些过多,应当加以精简。对于替代型指导的态度,雷洪德老师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与其类似的导生制,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研究中关于替代型指导持完全消极的态度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在报告的呈现上,雷洪德老师建议对呈现内容进行精简,压缩每一页ppt呈现的内容。
20级硕士生吴柯豫以“央地关系视角下独立学院政策变迁审视——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分析”,独立学院政策既存在长期的稳定性也存在突如其来的变革和政策危机,所以采用了间断均衡理论对独立学院的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学院政策经历了三个政策均衡期和三个政策间断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策略性博弈影响了政策场域转化,从而推动了政策变迁。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博弈并不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央政府政策行动始终占据影响独立学院政策变迁的主导地位,而地方政府政策创新在影响独立学院政策变迁中的作用日渐式微。

21级硕士生徐汇杰以“‘双一流’建设能否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和机制检验的证据”为题作报告,在2015年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以及2022年若干意见中不断强调高校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的背景下,采用了双重差分法,以区域内拥有双一流高校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没有双一流高校的作为对照组进行反事实分析,识别“双一流”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是否会产生进一步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整体上“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均层面均有显著影响,但存在“中部凹陷”现象,同时政策会通过驱动城市创新产生文化、技术、收入效应作用于城市经济发展。

21级硕士生查淇方以“‘学术大牛'也是‘理想导师'吗 ?—— 基于2021 年全国硕士生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数据的分析”为题作报告,围绕学术大牛在学生学业成就和主观感受等多维角度是否是“理想导师”这一问题,以对全国20个省份共53所大学的11052名硕士生生的SDOMS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来源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为院士、千人、长江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的硕士生生在认知性学业成就上表现出优势,在情感性学业成就上则处于相对劣势,“学术大牛”导师在具体指导的“质”与“量”较弱,其学生能够得到的直接指导机会相较于其他导师的硕士生生更少。研究建议硕士生生在导师选择中多维思考,除学术身份外,还应考虑导师的教学精力和指导热情、自身的情感需要等因素。

汇报结束后,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点评。三位老师均对吴柯豫的回报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汇报体现的思辨思想值得其他汇报人学习。对于的徐汇杰的回报,张建老师首先肯定了其数据分析过程十分严谨,使用的量化方法也十分丰富,实证部分完成得很好。但双一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很复杂,不同地域的双一流建设对经济建设有什么不同,这一点是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同时理论的契合度和与影响机制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结论的可操作性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查淇方的汇报,雷洪德老师肯定了其选题的问题意识,认为她的研究十分规范,资料和结论匹配也很好。但研究的假设预设性较强,学术大牛是理想导师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共识,并且学术大牛和非学术大牛样本差异量过大,能否进行T检验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并且学生对“学术大牛”的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对学术大牛的期望更高,并不一定是“学术大牛”的指导问题。
下半场点评完毕后,三位教师评选出本专场的一、二、三等奖并与参会人员进行合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