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聚焦热点 共话教育”圆桌论坛专场

来源: 时间:2022-03-20 点击量:

319日下午14:00,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圆桌论坛专场报告在101报告厅举行,与此同时,开放了线上腾讯会议平台,多位校友、院友在线参与。张俊超、李牧川、蔺亚琼、许心蕊、庞颖、周艳等多位老师参加了此次圆桌论坛。

在开场致辞中,张俊超副院长强调了论坛的平等性原则,希望各位教育学者(未来的学者)能够用自己的专业、学识、理性对当前诸类教育问题进行发声,对周边、社会、政策等产生影响。李牧川老师介绍到“聚焦热点 共话教育”圆桌论坛的宗旨是“创建交流平台,提升咨政意识,开拓学科视野,激跃思想火花”,论坛的愿景是“创新 争鸣 共进”,论坛的原则是“平等性、现实性、开放性、活泼性、紧凑性”。本届圆桌论坛汇报人以教育博士为主,学院各专业硕士生均有人参与主题汇报,大家围绕“教师教育”“本土与国际”“家校共育”三大主题进行发言与交流。


“教师教育”主题

85681

“教师教育”主题发言板块,由李牧川老师主持。

58B16

第一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博士李彩彦,报告题目为“谁更愿意当教师?——基于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分析”。报告从研究问题、调查工具与对象、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及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基于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模型,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现状、影响因素、职业认知与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从教意愿整体良好,但农村从教意愿较低;大学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外部动机作用较强;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知理性,开放的教师教育格局逐渐形成,进而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选拔与培养有志于从教的优秀人才;第二,加强职业理想教育;第三,抓住教师职业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培育从教意愿;第四,提升开放型教师教育时效性。

67166

第二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博士冯卫,报告题目为“高校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学理逻辑与行动路径”。报告从研究背景、现实回应、模型构建、路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运用实证数据和案例,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视角下,从教师教学成长、深层学习、“教-学”生成性文化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框架,探索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新路径,促成高校教师培训与教学胜任力的耦合。

45983

第三位汇报人是2020级教育博士周利云,报告题目为“教学技能工作坊引导员知识发展路径分析与校本实践”。报告从研究缘起、研究设计、实践要点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引导员在教学技能工作坊项目中的三种角色:校本ISW的领导者、ISW的过程专家、项目知识的创新者与凝练者,提出要把握引导员的角色内涵、建设引导员知识发展的场所、重视引导员知识的整合管理。

555B4

第四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博士孔令豪,报告题目为“部署公费师范生教师职后职业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ISM模型实证分析”。报告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设计、研究结论及启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社会人口学因素和部分个体因素在公费师范生职业生存状态中发挥根源性作用,职业初期职业环境选择和政策感知是至关重要的中层连接因素,工作中的组织环境体验和个人职业努力直接影响部署公费师范生教师职后职业生存状态的表层直接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公费师范生职业生存状态的建议:第一,明确职能,落实教育政策;第二,多方配合,帮助其做好职业选择;第三,用人单位履行承诺,加强保障与激励;第四,公费师范生提升自我决定水平,赢得尊重。

3E8EA

第五位汇报人是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刘彩钰,报告题目为“理工类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研究——以D大学为例”。报告从选题依据、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主要问题、提升策略五个部分展开,分析目前理工科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教学时间精力有限、内源动力乏力;教师课程思政理解不深;教师思政教育融合能力不足等,进而提出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策略,包括:第一,转变专业课教师教学观念,激发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第二,加强教师思政教育的持续进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第三,改革教师考核机制,保障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成效。

在讨论交流环节,围绕公费师范生的激励政策、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工作坊培训的自我导向等问题,在场的师生与各位汇报人进行了多轮提问与回应。


“本土与国际”主题

“本土与国际”主题发言板块,由许心蕊老师主持。

49312

第一位汇报人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张傲冲,报告题目为“抓牢中国特色的高校学分制进一步调控高校‘人、财、物’的建议”。报告从研究聚焦问题、主要创新点、研究启发与决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聚焦学分制功能包含的教学资源调控、财务收支调控、人员流动调控三方面提出展望:第一,于“张力之间”合理地进行教学资源调控;第二,以“宽严有节”为准则优化财务收支调控;第三,在“学分贸易”中深入推进人员流动调控。

6B366

第二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博士张星星,报告题目为“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应如何提升?——基于专业认证考察报告的分析”。报告从问题的提出、研究创新点、研究发现与讨论三个方面展开,针对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在学会反思、课程评价、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持续发展、内部监控、持续改进等七个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一,探索反思性教学,提升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第二,注重评价内外一致性,保障课程评价的合理性;第三,推进教育实践课程化,促进实践教学的体系化;第四,开发表现性评价量规,实现教育实践的有效评价;第五,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进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第六,开展师范生学情调查,推进学校自我评估;第七,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

6ECD3

第三位汇报人是201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肖霜,报告题目为“完善课后服务系统:美国课后作业中心带来的启示”。报告从美国课后作业中心简介、美国课后作业中心给我国的启示两个方面展开,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启示:第一,拓展课后服务的时间与空间;第二,资金方面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第三,做好社会沟通。

5B960

第四位汇报人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系的李婧芸,报告题目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至普及化过渡阶段的结构变化特点——基于2015-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报告从主要创新点(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之“因”两个方面展开,剖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特点,深入探究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转型缘由。

535C4

第五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徐汇杰,报告题目为“‘双一流’建设能否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和机制检验的证据”。报告从问题提出、影响框架和研究方法、启示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双一流”建设较好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继续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突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优化支持模式,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效应;第三,加强统筹协调,助力中西部高校快速发展。

42C2A

第六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周家欣,报告题目为“Z世代中国内地赴外留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与建构——基于访谈的个案分析”。报告从研究问题、研究创新点、研究启发、决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从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留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关注留学生在国内的基础教育,建立对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传统的认知;第二,开展有目的性的留学生教育培训,在培训加强行之有效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第三,搭建平台、加强信息流通,使其熟知国家发展情况与相关政策。

在讨论交流环节,围绕课后服务系统社会主体的具体界定、美国课后作业的具体操作、Z世代的具体划分与典型特征、学分制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何处等问题,各位汇报人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多轮提问与回应。


“家校共育”主题

“家校共育”主题发言板块,由庞颖老师主持。

24FD2

第一位汇报人是2018级教育博士贾丽敏,报告题目为“家校冲突:学校价值观的‘守’与家庭价值观的‘变’——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分析”。报告从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分析、社会价值观的脱域与全球化趋势、家校冲突、结论与反思等五个方面展开,发现家庭与学校的冲突集中在权力距离维度和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

277B4

第二位汇报人是2018级教育博士赵晓玉,报告题目为“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及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报告从问题提出、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回顾与主要创新、研究过程、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果与意义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提示学业自我概念和生涯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中职学生积极学业自我概念和良好生涯发展状态的形成,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对中职学生生涯发展产生延后的间接影响。

4EA05

第三位汇报人是2019级教育博士赖秦江,报告题目为“家庭背景还能影响研究生的学业吗?——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报告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发现、结论、讨论与建议等方面展开,发现客观家庭背景和主观家庭背景对研究生的学术性投入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提出两方面的建议:第一,对院校来说,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客观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加强经济支持以及实施教育补偿政策;第二,对研究生和研究生的家庭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主观的家庭背景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幸福感、学业成绩的重要作用,从提高主观家庭背景着手;第三,对于社会各种家庭,尤其是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客观条件一般的家庭,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协作培养和父母的示范作用。

54F87

第四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博士尹霞,报告题目为“家庭教育焦虑与学生学习焦虑”。报告从提出问题、理论假设、研究结论、建议启示四个方面展开,立足家庭教育焦虑的“中国特征”,从家庭教育焦虑与学生学习焦虑的问题出发,对如何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建议:第一,对我国基础教育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来说,需要在宏大的社会视角上看待教育焦虑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强化后的集中表现,“就教育改革教育”的举措恐难见成效;第二,对家长来说,一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焦虑情绪对子女情绪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控制焦虑情绪,减少对子女学习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子女养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等。

59D7B

第五位汇报人是2021级教育管理专业的李邵阳,报告题目为“‘双减’政策下乡村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研究——基于对Z县两所小学师生的访谈”。报告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改善乡村课后服务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发现学校管理者、教师对乡村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认识不足,乡村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有待加强、乡村小学课后托管难以与家庭教育衔接、乡村学校公共资源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一,树立正确的课后服务意识;第二,增加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第三,充实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第四,挖掘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特色。

在讨论交流环节,围绕主观、客观家庭背景认知、底层文化资本、同伴支持对研究生学业的影响、家长教育焦虑与教养方式的逻辑关系等问题,在场师生与各位汇报人进行了多轮提问与回应交流。

在茶歇环节,多才多艺的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歌舞节目表演,周艳老师还展示了太极剑,论坛现场的氛围严谨、轻松、活泼、丰富。

45644

在所有板块的主题发言结束后,由蔺亚琼老师主持,全场参与者进行了自由讨论。蔺亚琼老师提出做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传承意识和方法意识,以问题意识为根本,在多种研究方法和范式中进行选择,在开展实证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思辨研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有扎根田野的意识;做研究要扎实、真诚、质朴,与生活产生关联;研究的目标应为推进对问题的解释和推进对问题的理解;研究者有双重责任,既有知识上的责任,又有社会责任,要与社会对话,丰富对政策的讨论、理解与对话。在场师生对此表示强烈的共鸣。

最后,圆桌论坛各位汇报人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本次“聚焦热点 共话教育”圆桌论坛回应了现实问题、回应了政策要求、回应了未来趋势,实现了平台参与开放、话语体系开放与思想交流开放。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