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由“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组委会主办,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赣州中心承办,广州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以“中国班级的运行机制与育人逻辑”为主题的班级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此次会议,主要由我院李牧川副教授(“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的发起人)具体发起、策划、组织与推进,赣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领导与会务组张释元教授师生团队具体承办。为了促进跨学科交流和综合研究,本次会议特邀请李家成、熊华生、李牧川、杨丙涛、黄向阳、李伟胜、齐学红、张聪、许建美、王晋、王宁、卢旭、谢翌、张鲁川、谢德华、李俊堂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班主任》杂志社、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市徐汇教师进修学院、深圳市宝安区德育办公室等高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学者与德育教研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江西赣州地区有关的德育部门领导和优秀班主任代表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班级的运行机制与育人逻辑、班主任制变革与班主任研究两大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会议开幕式上,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邱小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和“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会议发起人代表李家成分别致辞。经过详细的讨论和策划,研讨会进程分为上午的高密度圆桌沙龙、下午的沿湖漫步对话沙龙与晚上的聚餐对话沙龙。此次论坛着意进一步聚焦讨论主题,创新学术研讨形式,推进中国班主任与班级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创生与进展。
一、中国班级的运行机制与育人逻辑
班级的第一属性是组织,但从中国班级的现实运行看,班集体构建过程有很强的师生情感投入,集中凸显了家的元素。王晋认为中国班级需要兼顾“家”和“组织”两种逻辑,需要班级管理团队把学生看成真真切切的人,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性”;调适两种角色,形成角色同一,化解角色冲突;其间最根本的是提升团队首席(班主任)的育人领导力。
李伟胜认为在班级建设中,“生生交往”是最为核心的因素;这是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成长的最具有根基性、日常性和生态性的发展机制。“生生交往”可更为直接地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创建其主动发展的文化生态。班主任可精选每阶段的发展主题,据此整体部署班级生活的三大领域(班级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并以“主题活动”为制高点,通过“师生交往”引导学生在“生生交往”中主动解决真实的发展问题,从而让班级生活“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地生成育人价值。
黄向阳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班级团结友爱的奥秘,分析了班级集体建设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他认为,中国班级的运行机制应该是从分裂的团体迅速团结起来的奥秘中揭示集体凝聚力形成的机制,从边缘人忠诚感的迅速形成揭示集体归宿感形成的机制,从冲突双方重新修好揭示化解冤仇的集体生活机制。
谢翌反思班级育人的逻辑存在“集体荣誉”与“个性发展”的悖论,需要重建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关系信念。一是从“行政管理载体”到“生命共同体”,建设有魂的班集体。二是实现从“班主任”到“班主人”的角色转变,以主人的身份款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师生生命的连接。三是从管理取向走向领导取向,引领班级从“管理性组织”转化为“学习型生命共同体”。四是超越的“集体荣誉”取向,关注具体个体的生命尊严,支持和滋养具体个体的生命发展。
张鲁川认为班级教育无纲无本,但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包含着大量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处理中蕴含着诸如民主、文明、和谐、法治、公正、平等核心价值,所以班级的育人逻辑在“育”不在“教”,班主任应着重开发班级公共事务的育人价值,以事育人,这也是班主任有别于导师的育人逻辑。
班级教育是间接教育与直接教育的结合,是所谓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熊华生认为间接教育实际担负着主要育人功能,“隐性课程”实际担负着主要育人功能,班级教育是管理与育人合一。班级管理,一旦被证实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就应升级为班级教育。而班级教育,应与课堂教学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主业,让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通过对班级人际关系的调查,刘永存发现每个班都有那么两三个“孤独的孩子”,称为所谓的“边缘人”。这些人通常是班级中的无优势者、缺陷者、被排斥者。班主任要通过活动发现美、平台展示美、任务驱动创造美去消解班级中的边缘人。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班级育人与学科育人协同,促进班级教育高质量发展,谢德华针对“主体成人化、内容学科化、方式规训化”等班级管理主义倾向,倡导从好秩序走向好生活,根据“理念指引一实践建构一支持保障一评价反馈”的路径,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班级生活育人体系,引领师生共同发展。
邹晓平认为当前的班级注重的是管理,强调规范性、一致性,缺乏多样性、差异化以及包容性,强调班级里要有生活。学校教育只有离社会越近,才有可能提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效能。一是要在时间上给学生创造生活条件、二是要在空间上给学生创造生活条件、三是要给予学生生活上的指导。学校和班级要创造互助的氛围,不能过于强调竞争。
李牧川基于生命历程回溯视野考察发现,基础教育阶段中长期的“好孩子”“好学生”的班级规训生活并非让他们日后的真实命运一帆风顺。他提出班级生活应给予每个孩子三种生命承认的赋予:指向自信的情感承认、指向自尊的权利承认、指向个体独特性与主体合作的社会性承认。学生在班级中需要得到生命化知识的滋养、生命发展思维工具的资源支持。在班级境遇中要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史与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的内在融合。班级教育应唤醒具身之我的生命实感、促进“好我”与“坏我”的整合、实现内在价值与评判的贞定。
王宁考察我国基础教育班级运行模式,发现基础教育中的班级运行大致有四种模式,其一是松散结构模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松散的,彼此之间缺乏连接。其二是官僚控制模式,班主任通过权威、班委对学生实施官僚式管理,追求所谓的效率。其三是社团模式,班主任通过兴趣班、小社团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教育的热情。其四是自组织模式,班主任授权让学生轮流成为小班主任或者是班长负责制,让班长带领其组织起来的班委、小组长、课代表等,通过设立岗位将每个学生组织起来。
席长华指出班级育人的关键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灵交往的关系;一种生命的唤醒和激励;一种平等的、尊重的的关系;一种情感依恋的关系;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他认为班主任不仅要做“优秀”的教师,更要做“爱学生”的教师。“优秀”是相对于外部标准的,优秀教师可以授业解惑;而“爱”是相对于内在心灵的,爱能实现自我生命的唤醒。
二、班主任制变革与班主任研究
齐学红提出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相比,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高质量教育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她关注班主任不愿做、不想做、不会做的现实困境,认为教师要回归教育本质,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实践框架。班主任要实现从个体到群体、从直接管理者到组织协调者、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最后要构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支持系统。
集体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育人工作。然而,班级本身是内在异质的非共同体集合,集体生活并不天然具备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完善道德发展的能力。李俊堂认为当前集体教育存在着“集体个人主义”和“只讲合作,不讲分工”的两种偏向。构建真实的集体教育需要认清分工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注意道德冲突在集体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并追求有意义的集体生活。
卢旭发现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比较重视教师、班主任热爱学生、忠于教育事业、不惧艰险、持续奋斗、终身学习等方面,但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掩盖了个人的热情、勇气、自信,甚至野心、骄傲,以及社会资本、权力背书等因素。制度化的培训和成长途径,一方面促进了大部分班主任的成长,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触及发展的“天花板”,囿于体制内的无形困局中。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角色。陈志岳提出学校要对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视与支持: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实施导师制度、鼓励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提供实践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营造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他认为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实践探索与反思、加强与同事、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自 2023年6月开始“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以来,来自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几十位班主任自主投入,不仅促成项目发展,而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李家成基于对“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中的班主任研究提出:班主任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应对全球问题和本土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班主任可以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许建美发现由大学教师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果。学生对合作教学的喜爱程度与他们对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师职业的认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课堂中合作教学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与教学效果影响机制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
张聪指出,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理论集成度较丰富、创新发展度较高,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新路。第一,机构引领。以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为代表的动能供给。第二,机制驱动。以“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为代表的育人智慧凝炼机制。第三,以赛深研。以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契机,助推班主任话语创新的底层逻辑。第四,以刊汇智。《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等一批优质平台彰显个性化、开放式式汇集班主任研究智慧。第五,话语创制。班主任研究话语的系统性、集成性日趋形成。
邹盛蓉提出要积极凝练符合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特点、新规律的育人主张,发出新时代名班主任的育人宣言。她强调班集体是以“共享的愿景”作为粘合剂,将班级中所有成员组成一个生命成长的共同体。从“做法”到“主张”是名班主任成长的必由之路;名班主任育人主张的凝练路径分为学习凝练、反思凝练、碰撞凝练、研究凝练。
与会代表与一线教师们就班级教育是为集体还是个人、班级育人主要靠间接教育还是直接教育、“好学生”和“坏学生”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热烈的回应。张鲁川提出了班级共同体的概念,认为班级有别于其他育人路径的独特性,恰恰在于班级是一个群体,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和他人相处,为培养公共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黄向阳提出要站在更大的立场上看班级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助长小团体、小帮派意识。谢翌认为不关注具体个体生命,或者无视具体个人尊严的这种集体是虚假的集体主义,集体一定是人们共享的集体,集体中的人有共同的愿景。许建美赞同班级教育就是以间接教育为主的,认为班级教育的根本是指向每一个个体的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建构,并且在这种建构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社会共同体的目标。张聪认为育人过程具有全方位、全过程性,育人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以具备。王宁认为要超越“好”和“坏”的评价标准,提出最浪漫的事情也是最艰难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而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内在的自我。李牧川认为班主任在班级育人中起灵魂性的作用,班级育人逻辑是制度的育人逻辑、场的育人逻辑和自我心灵一点点的点拨加大部分自我教化、柔软的逻辑的复合体。
综上所述,2024年班级教育学术研讨会让更多优秀的教育者、研究者和一线班主任交流学习、碰撞思想。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各高校、期刊杂志社、中小学校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德育干部、班主任代表共100余人研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班级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最后,与会代表对今后的班主任研究表达了期望,在延续中国班主任研究论坛的研究风格的基础上,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寻找更好的路径和策略,彰显中国特色教育的魅力和优势,促进中国班级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李京益/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