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EER“耕塾论坛”第十二期顺利举行

来源: 时间:2025-01-02 点击量:


2024年12月31日上午,由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联合推出的“EER耕塾讲坛”第十二期学术交流会在教科院大楼709教室顺利举行。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黄福涛教授受邀主讲,金红昊老师主持,郭卉、朱新卓、李函颖、彭湃、许心蕊、储昭卫、谢心怡等教师及线上线下百余名师生参与其中。

黄福涛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课程设置与开发、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等。他的报告以《世界顶尖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比较与中国创新实践》为题,聚焦于国际顶尖理工类院校,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麻省理工学院(MIT)、东京工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案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这些院校的本科教育相关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揭示相关理工类院校本科教育中的独特特点以及异同点。

首先,黄教授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Competence-Based)专业教育模式——欧洲大陆的案例。他着重介绍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核心学科课程、跨学科内容、选修模块、实验室工作与项目等四大类课程,总学分为150。随后,黄教授提出前通识后专业的分段式教育模式——美国案例。麻省理工学院前三学期实施通识教育,后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和独立活动期(IAP)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其理工类课程总学分高达170学分-190学分不等。接着,黄教授介绍了本、硕、博一体化的通专教育融合模式——日本案例,总结出东京工业大学一年级教育、教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灵活学习方式、四学期制、目标达成度评估、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支持系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和营造最佳教育环节十大特点。最后,黄教授提出基于研究(Research-Based)的教育模式——中国案例,中国科学院大学形成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的第一课程、高校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第二课堂和参与学术讲座、校内外非正式科研活动、海外短期访学等第三课堂的科研育人模式。基于上述比较,黄教授提出未来中国本科教育创新路径:深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基于能力的课程体系;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推进国际化与跨学科合作。

问答环节,师生们对不同国别理工科人才培养表现出浓厚兴趣,围绕学分设置、课程类型等话题展开讨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讲坛最后,金红昊老师对黄福涛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对师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本次EER“耕塾论坛”第十二期圆满结束。


供稿:邢少乐

图片:毛鸿丽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