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冬的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教科院大楼采访肖聪师姐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精简干练的她,脸上永远带着笑容;活泼开朗的她,心里永远充满对生活的别样体会。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热爱与追求,虽没有过人的天资,但是凭着这份热爱与执着,阅读、思索、感悟、书写、成长。“梦想”和“追求”,对她而言,是一步又一步的脚印,是脚下最平凡的道路。
她就是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奖学金得主——2014级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肖聪。
收获果实 感恩现在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肖聪师姐在学术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师姐在谈到自己的学习时,总是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她认为自己的学术理论功底不太好,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但是只要坚持做什么,就不轻易放弃,比如论文的投稿,会主动向编辑、老师或者同学询问建议,别人给的建议自己会反复的思考和修改,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慢工出细活,绝不会轻易放弃。肖聪师姐目前已发表多篇CSSCI论文,还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多场学术会议,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其课程成绩也十分优异。师姐认为自己所收获的一切都离不开华科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有一个非常好的导师。
谈到华科,师姐一直身怀感激,行走在美丽的校园,良好的学术氛围,自己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等得到大大的提高。时光荏苒,回想在华科的时光,她的心里充满感激:感谢催人奋进的校园,感谢充满温暖教科院,更感谢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朝夕相处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导师刘献君老师,师姐不仅充满感激,还有对老师无限敬慕。刘老师虽然已71岁高龄,几乎每天都会来办公室看书、写文章和处理公事,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几十年如一日做学术研究。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们树立榜样,给学生们充分自由和成长空间;并且对学生们的难处刘老师总是有求必应,尽全力支持。每次想到自己的导师,师姐总会有无穷的动力。
不乱于心 不止于行
“当感到这个‘不行’时!潜能勃然而出。”这是肖聪师姐一直珍藏于心且付诸于行的话。在师姐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有一张陪伴师姐走过十年的剪纸,师姐一直将它夹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师姐谈到,当你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感到自己不行时,也正是突破自己、挖掘自己潜能的时候,越是不行越要坚持,师姐也谈到自己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热爱跑步、健身、摄影和写作。博士期间,她担任过教科院博士生研究生会主席和博士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参加过篮球赛、羽毛球赛、摄影比赛,还向校园媒体积极投稿,摄影作品曾在校研究生微信平台进行展示。平日里,热爱体育锻炼的她还带领部分博士同学们一起锻炼;博士期间,她完成了一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和两次校园马拉松比赛(获华中科技大学冬季长跑女子精英组第50名)。从2015年初开始,她累计跑步近300公里,完成了约300小时的力量训练。师姐还曾尝试过中小学教育的创业活动,努力锻炼自己,还荣获第二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沙龙,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整个人生是一个过程,师姐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都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对于学生和生活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师姐有自己的感受,不光是书本知识,生活技能也要学,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除了在学校学习,师姐每年放假都会陪家人旅游,花时间陪陪朋友。
情到深处 寄语深刻
生活每天都是一场自我的创作,任何一天都是你人生中的唯一。无法复制,不可重来。因此让我们在每一天的创作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让人感动的,永远不是煽情的理论,而是年轻的勇气。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准备的。
关于学习和生活,师姐寄语颇多:
1坚持。有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自己跑步,她特别喜欢长跑看着记录仪上面离自己目标越来越近,激励自己,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不知不觉当初那个跑800米都累得气喘吁吁的高中生女孩已经变成可以轻松奔驰好几公里了。再比如师姐还有写日记、写信、写明信片的习惯,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原来成长与进步正在一点点的发生。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在学习上、生活中碰到任何困难,她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满怀信心地去克服它。因此,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她一直没有觉得遇到的每一次困难都是“倒霉”的,反而觉得战胜一个个困难都是宝贵的经验,所获得的成功都是莫大的欣慰和无尽的动力,也激励着她更上一层楼。
3、结识一下会让你紧张的人。师姐认为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我们都时常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老师和同辈,这时候便会产生距离感。此时师姐通常会想,只要有勇气克服这种距离感,礼貌地向高人求教,即便自己会很紧张,那也比错失良好的学习机会强,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次机会再来又是什么时候了。
“已往不可谏,未来犹可追;理想其未远,振翼而腾飞”。相信她会在将来的学习、研究、生活中更加努力,她灿烂的人生足迹也将继续向前延伸。(吴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