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专题
拾光教科|| 回望喻家山

来源: 时间:2020-10-17 点击量:

岁月如梭,回望刚刚踏进喻家山下的华科教科院时,一晃近20年。

那是2001年秋,我的心,像武汉的秋,有些火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华中科技大学,来到美丽的喻家山脚下,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次征途。

▲作者 贺祖斌

校园树木葱茏、碧草如茵,优雅和秀丽的生态环境,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青年园林荫道漫步休闲,四月天喻家山登高晨练,每每想起,魂牵梦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积累,老师们把我引入了全新的学术殿堂,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扩大了我的学术交流,同时,通过将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师从导师文辅相先生是我一生的荣幸,先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治学严谨,为人宽厚,温文尔雅。先生的指导既严格要求,又温笃善诱,令我终生感激与敬佩。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三次易题,每次都在与先生讨论中得到新的启迪,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得以升华。选择“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这一跨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命题也许基于我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专业:本科是生物学科,研究生是教育学科,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多年,使我总想在这两个学科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高等教育生态”正好满足了我这种特有的“学科情结”。同时,我坚信一种新的视角切入必然对高等教育有新的解释,正是这种信心使我在认定的道路上坚持走下来。

2004年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分别在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厦门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任职任教。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后来的管理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我在论文写作中提出“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理论,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一套鲜明的理论体系,也是国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理论并对其进行论证的。具体而言,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理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上主张“适度”,把握教育的运行规律,造就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应理论——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讲,只有“适应”其生态环境才能使教育发展顺利进行,才能使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保持生态平衡;高等教育发展的适中理论——“适中”在现代控制论里就是适度调整,对大学教育发展而言,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在工作实践中脚踏实地,在我所主政的三所高校,提出并实施的控制招生规模、扩大教师招聘数量、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无不受“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思想影响。

记得刘献君教授在读书时专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说,“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不少事情,多做一件少做一件,无关大局,但有些事情则影响自己的一生,必须抓住不放,攻读博士学位就属于影响一生的事。”语言朴实,蕴涵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催我奋发,至今铭记于心。别敦荣教授、张应强教授、赵炬明教授,他们既是我博学的老师,教我知识,又是我宽厚的兄长,教我为人。毕业之后,在后来的学术交往中,又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并一直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教诲。另外,原教育部周济部长、老校长朱九思先生和杨叔子先生、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以及冯向东教授、沈红教授、陈敏教授、杨德广教授、张楚廷教授等,他们在课堂上的教诲对开启我的研究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研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高校,有句话说:华中科技大学是培养大学校长的地方。不管这句话是否有道理,但很多大学校长的办学思想深受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的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影响,这话不假。大学是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大学校长应该是人类理想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不少大学校长,从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受院校研究的思想影响,按照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追求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这更加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办院四十年的丰硕成果。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后记中写道:“和而不同,中庸为道”所倡导的多样性统一和适度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这是我在做论文的同时产生的另外一种思想收获和人生感悟,并以此作为座右铭自勉之。如今,这句座右铭一直挂在我的办公室,并成为我人生、思想和工作的指导。

回望喻家山,她深邃、博大、包容,承载着科技、人文相融的文化,是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和永远的骄傲。

作者简介: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院2001级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