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第一百一十六期

来源: 时间:2023-11-21 点击量:

1.《新课程关键词》

作者:崔允漷,王少非,杨澄宇,周文叶,雷浩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聚焦新课程实施重难点和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遴选新课程中的关键词,厘清其学术源流、本质内涵,明晰其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或价值,并探讨相应的实践策略,以为学校层面推进新课程提供知识基础和实践方略。所选的新课程关键词包括三大类:①新课程的重要概念,如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等;②新课程倡导的关键观念,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等;③广为人知但需要澄清或有新的发展的观念,如因材施教、过程评价等。

2.《为人文教育作证:博雅教育如何成就大学之后的人生》

作者:(美国)理查德·A.德特韦勒;林静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文科无用”“文科就业岗位少”“文科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人文教育的式微似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界才有的问题,事实上,享誉全世界的美式博雅教育也遭到了专家的质疑,被要求为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让渡资源。人文教育到底该作何定义?人文教育的具体方面如何对人生经历产生特定的影响?人文教育中真正关键的,是所学内容还是学习环境?为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价值,各个主体要做到什么?面对适应社会的压力、探索职业的迷茫和不断成长的阵痛时,人文教育能给我们什么帮助?面对这些声音,本书作者、美国五大湖学院协会主席德特韦勒立足几十年研究人文教育的经验,确信人文教育对毕业生个人和其所处的社会有深远价值,坚定地为人文教育辩护。本书从教育结果、所学科目和教育环境三方面考察博雅教育,通过对博雅教育的宗旨和方法进行全新解读,为博雅教育对个人生活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提供证据,并总结出研究结果对各方主体的启示。不同于大多数文章对人文教育及高等教育这一话题的纯粹理论分析,本书在实践层面对博雅教育进行考察,通过采访1000名不同种类院校的25~65岁的毕业生,得出人文教育的六个基本方面与人生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智力价值有关,从而为人文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广泛的群体可从本书获益。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学院领导者、政府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等,都能从本书中重新认识人文教育的价值,从而做出明智的行为。

3.《数字化转型中的STEM教育

作者:李佳,袁野等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数字化转型中的STEM教育》是“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系列丛书的第一册,面向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围绕什么是STEM教育、STEM教育的起源、STEM教育的发展以及STEM教育在国家战略、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等不同层面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探讨,并从学校、家庭、校外机构、STEM学习生态系统筹四类场景展示了STEM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本书为中小学教师开展STEM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参考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推进中小学STEM教育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并进而致力于STEM相关领域职业的选择、定向与发展。

4.《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

作者:(美国)赫布·柴尔德里斯;杨益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零工经济席卷而来,冲击着大学教职的分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教授的工作已经被彻底改变了,而且是朝向更糟糕方向的改变。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旨在为学生服务,并通过终身教师的长期工作、研究和稳定来创造知识,但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被兼职人员所主导。现在,据一些调查显示,多达70%的美国教授在课程之间疲于奔命,福利微薄,几乎没什么保障,而且工资极低。

在《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一书中,赫布·柴尔德里斯以自己和其他非长聘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等教育究竟如何导向了这种令人遗憾的状态。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非升即走是常态,而长聘教职则遥不可及。当年轻博士顺利毕业,走上讲台正试图大干一场时,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讲课机器——捧着早已被规划好的课程大纲教授通识课程,照本宣科下拿着居于最低水平线的时薪,按课缔结的一纸合约无法给出任何保障。

从拥有最高学历、最被看好的学生,到非升即走所驱使的不稳定劳动力,在学术职业临时化的背景下,博士群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困境:在高高抛起学术帽的同时,也一脚迈进了朝不保夕的巨大熔炉。作者指出,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力量共同推动了这种转变,向我们展示了竞争所造成的损害,不仅对兼职教师本身,而且对学生、长聘教师、行政部门以及国家都是如此。当我们把教育工作者当作绝望的临时工来对待时,怎么能说自己重视高等教育呢?

赫布·柴尔德里斯的作品克制慎重而又充满激情,文本源于事实,但一定语惊四座,揭示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被扼杀的资源和相互竞争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对相信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强有力的召唤。

5.《撕裂的公平:社会流动性以及孩子们的前景》

作者:(英国)邓肯·埃克斯利;沈慧译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英国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与停滞不前的社会流动性,揭示了辛勤的劳动者如何被挡在英国的繁荣之外。

英国人面临的困境是贫穷,还是不平等?英国距离成为“机会型社会”还有多远?距离每个孩子起步时就能享有平等的机会还有多远?为什么找到一份与自己资质相符的工作、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实现财务稳定越来越难?弱势群体常常遇到阻碍,但为什么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人也更有可能面临社会阶层的下滑,而不是上升?面对这些问题,邓肯·埃克斯利利用专家研究和现实生活经验,从不同群体渗入,演员、政治家、亿万富翁企业家、外科医生……从人生各个阶段展开分析,出生、学前教育、入学准备、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发出唤醒人们打破差别性机会的呼吁。他提出了一份重振我们的前景,并使所有人受益的宣言。

6.《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体育与健康》

作者:于素梅等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临日益复杂的现实世界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拥有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比掌握事实性知识更有价值,更能应对日常生活和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传统育人方式倾向于知识掌握而非人的发展,无法适应复杂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该如何培育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成为重大课题。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型,我们需要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正如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指出的: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世界各国的教育趋势来看,结合真实生活情境、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知识并以主题方式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已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普遍策略。为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适应世界教育改革趋势,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中国教育正在从“学习知识”迈向“发展核心素养”。该书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疑问。课例覆盖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所有年级。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主颞教学。特体育与语文、数学、物理、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相融合。课例可借鉴、可操作,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7.《教育的科学研究》

作者: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美)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美国学术界就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已经争论了100多年。由于美国的政治家、教育者和研究者对对教育研究质量的担忧,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成立了由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委员会,就科学研究的特点、教育科学知识累积的过程、政府机构如何鼓励和保护教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育的科学研究》就是该委员会最终在几个重要方面达成共识后产生的成果。《教育的科学研究》描述了教育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异同,总结出六条适用于所有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阐述了教育的五个特点和教育研究的二个特点,列举了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并为联邦政府如何最好地支持高质量的研究提供了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教育社会学》

作者:吴康宁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育社会学》讲述了:掌握必要的教育社会学知识,不但有助于社区教育工作者加深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也有助于打开工作的思路。《教育社会学》旨在帮助社区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领悟并学会以教育社会学的思路去分析社区教育问题,认识社区中教育社会现象的内容、表现形式、运作方式,把握社区教育的时代脉络。全书分10章,包括介绍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历史,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对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社会公共教育、女性教育、老年教育进行了逐一阐释。

9.《同一片蓝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

作者:缪建东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从经济到社会、从政治到文化,各个领域都经历着风起云涌的变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们敏感地把握了这一时代变化下的一个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发展问题并进行研究。从2003年起历时4年,分步骤、有系统地对农村人口流动所造成的两大未成年人群: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研究。 以城市流动儿童为主题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的研究报告,于2005年获得了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由缪建东教授主持、部分研究生参与,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实证调研,并对教育活动干预、教育政策提出建议,试图揭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心理和教育活动干预方案,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开展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10.《家庭教育学》

作者:缪建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学》由四个篇章组成。第一篇为总论篇,主要论述家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任务、问题及挑战以及家庭教育学的历史演进和研究方法;第二篇为理论上篇,主要深入研究影响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包括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和家庭文化等内容;第三篇为理论下篇,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内容;第四篇为实践指导篇,主要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重点问题和对策,以父母为教育对象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等内容。本教材是为高等院校教育学类各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编写的本科教学用书,也适宜作师范院校函授生、中小学教师进修教材,同时,也可为广大家长及教育一线老师提供学习参考

11.《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阶》

作者:方杰,温忠麟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中介和调节变量经常被误用,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它们,以及如何估计和检验中介和调节效应,已成为心理、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兴趣。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阶》主要涉及四种效应模型的新近发展。例如,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追踪数据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稳健中介效应、因果中介效应、探索性中介效应、两层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多个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两水平被试内设计的调节效应、两层回归模型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模型、多个调节变量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Ⅱ等。本书共9章,论述了四种效应的基本概念、统计原理、估计和检验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四种效应模型都拓展到类别变量分析、潜变量分析、多层(嵌套)数据分析、交叉嵌套数据分析、纵向(追踪)数据分析、密集追踪数据分析。对所用的模型,提供了SPSS插件PROCESS(显变量建模)和MLMED(多层数据的显变量中介模型)操作步骤,或者Mplus和R程序(各种数据类型的潜变量建模),以及结果解释。本书的定位是应用取向的,在介绍模型时仅保留了基本的、必要的数学公式,让惧怕数学公式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

12.《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作者:吴铮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等,无不经历过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却如同一股清流,蔚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事实真的如此吗?本书通过宫廷政治视角,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书中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揭示不同时期宋朝政治权力中心纷繁复杂的派系争斗问题,及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宋史。

13.《我拒绝成为天才鹦鹉》

作者:(美国)本·勒纳;冯洁音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来自美国堪萨斯托皮卡的高中生亚当·戈登,辩论高手、诗人、偏头痛患者,即将登台参加全国演讲和辩论锦标赛。他的父母正坐在台下紧张地等待观看一乔纳森和简,二人都是心理医生。乔纳森明白心理医生的愚蠢错误:他们以为,既然他们能分析自己的情感,就能超越和克服这些情感。但事实上,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喂养这情感。他们的生活也是一场漫长的心理分析。但它并未带来治愈,反而引发情感失衡,直到压力爆发,光滑的表面断裂,一切才又新渐回到正常。。…那是1997年,像一场热烈、喧嚣、不知为何结果不太美好的派对。像是偏头痛、光幻视和永恒。

本书入选奥巴马年度书单、普利策奖短名单,横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无数媒体年度榜单,理解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必读书。

14.《纠缠的树》

作者:(美国)大卫·奎曼;吴晓真译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据我们所知,宇宙中的生命仅在地球上展开且只展开过一次。在大约40亿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生命才从最初的样子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林琅满目、错综复杂的形态?怎样的偶发事件和必然事件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就了人类这样神奇的生物?长久以来人们对进化的认知都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生物的进化就像一棵树,位于进化树不同位置的生物由于个体差异产生不同子代,并在自然筛选下形成不同的物种,也就是说,进化来自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以RNA序列重新检视生命史,他们发现,进化之路比我们原先所认为的要棘手复杂得多,生命之树的枝干也比我们所预想的更为纠缠。比如有高达8%的人类基因组并非直接来自同类遗传,而是来自病毒感染。基因的横向转移至关重要,若没有水平基因转移,胎盘哺乳动物或许不会出现,人类也不可能存在。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生命史的认识。在本书中,曾屡获殊荣的科普作家大卫·奎曼讲述了新的基因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学这一领域和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他串联起一个个与这场科学剧变相关的故事,科学家们的研究同他们人生的关联也饶有趣味。

15.“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作者:刘明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历史终结论”预设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典型和灯塔,驳斥“历史终结论”就是在捍卫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是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本书从两个维度驳斥“历史终结论”:一是国外左翼的视角,二是中国道路的视角。国外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捍卫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犀利批判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不可能是历史的终结。如果说国外左翼侧重于对“历史终结论”的理论批判,那么中国道路则侧重于实践批判。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成功表明,西方自由民主不是世界各国走向繁荣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案,这是对“历史终结论”更为直接而有力的批判。

16.《空洞的心

作者:(加拿大)加博尔·马泰;庄晓丹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成瘾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在生命最初几年有被忽视或虐待经历的人,会失去正常发展与奖赏、动机、自我控制相关的神经系统的机会,无法自我满足的空虚成了“默认状态”。于是,人们不断向外界寻求满足,求助于成瘾物质或行为,但这些外部刺激始终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洞,并且往往是对身心有害的。每次在片刻的解脱之后,又会陷入更深的痛苦。本书从对吸毒者的近距离观察开始,继而作者毫不掩饰地剖析了自己对古典音乐唱片和名声地位的成瘾。将真实故事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融合在一起,最后为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成瘾,以及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成瘾者给出了充满共情的建议。

17.《到生活的甜处去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沈从文毕生作品精华集,涉及小说、散文、书信等文体,收录《边城》《往事》《龙朱》《湘行散记》《我所生长的地方》《小船上的信》《怀昆明》等名篇。“生活,原来单纯到不可思议。”“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让我们跟着沈从文先生的灵魂独白一起感受文字的魅力,享受细腻的情感,重拾生活的美好。

18.《合唱团

作者:范小青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合唱团》是著名作家范小青的全新转型力作。小说的故事设定在未来的玄元时代,一只远方的鸽子飞到梅城,带来了战争即将到来的惊天消息。荣耀社区的居民,都陷入了战争恐慌。为了逃避兵役,人们使用自杀、假死、装疯、卖惨、改年龄等99类欺骗方式……夫妻之间、兄妹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各种人性的碰撞与纠缠,都在一场不曾料到的“战争”面前暴露无遗,构成了一出热闹的合唱滑稽剧。小说巧妙设置“战争”来试探并检验人性,但“战争”始终没有出场。故事的结尾,所谓战争来了,不过是一场乌龙。所有出征人员,消耗了大量物资,又毫发无损地回到了梅城。“在一种让所有人失明的病症来到的时候,人性的考验也就到达了一个特殊时刻。永远不要试探人性。”

19.《论语言的起源》

作者:(法国)卢梭李平沤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此书被视作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的《菲德若篇》到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阶段和一个典型例子,它体现卢梭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卢梭的语言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那部不长的著作里,这部著作题为《论语言的起源兼谈旋律和乐声模仿》,一般以《论语言的起源》而知名。尽管卢梭早在 1755 年就开始了这部著作的构思和撰写,但他一直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到他逝世时这部著作还是未定稿。有人认为这部著作是卢梭思想成熟时动笔的,有人则认为这部著作写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之中。无论怎样,直到 1781 年他去世三年后,卢梭的遗嘱执行人才将这部未定稿在日内瓦出版……

20.《科学哲学的兴起

作者:(德国) H.赖欣巴哈伯尼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此书阐述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渊源、哲学性质和主要原则,是逻辑经验主义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思辨哲学的根源”,主要是对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为“科学哲学的成果”,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研究,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方法和特征。最后,赖欣巴哈对从科学问题分析中所得出的哲学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将这些结论和旧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比较。


下一篇:第一百一十五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