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第一百一十五期

来源: 时间:2023-10-21 点击量:

1.《县中的孩子》

作者: 林小英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2.《薪火西续:西北联大简史》

作者:李巧宁,陈海儒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以档案史料、民国期刊史料、回忆性史料、口述史料等为基础,梳理了抗战期间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等在西北艰苦办学的历程,展现了它们不畏艰难、苦中作乐、为国育才、服务当地社会的精神与胸怀,勾勒了这些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风貌,以及对办学地风俗的化育。

3.《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

作者:杨国梁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高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源起与发展,全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三大职能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的代表性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了高校发展绩效的测度及相关问题。本书聚焦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的整体性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的发展特征,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出思考和建议本书可供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教学和科研参考。

4.《全球性大学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郦妍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教师流动、学生交换、学术交流等蓬勃发展,一种新型大学发展模式——全球性大学正悄然形成。本书介绍全球性大学的产生背景、阶段、概念、特征,从全球公共商品理论、全球本地化理论相关视角对全球性大学属性和范畴等进行理论的剖析和审视;从学生发展、师资开发、课程和研究等角度论述全球化大学的学术质量控制;从校长的领导力、组织架构、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风险管控、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切入讨论全球化大学如何开展行政管理创新。最后,结合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阐述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就我国如何建设全球性大学提出建议。

5.《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征程——2020年后高校倾斜性招生计划研究》

作者: 崔盛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内容:本书系统梳理新时代高校倾斜性招生政策的逻辑起点与关联因素,基于高等教育机会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合理评估多年来的政策实施成效。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利用行政文本与数据对我国倾斜性招生计划展开分析,从实施主体、招生结果与实施成效解释政府宏观调控对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作用;其次,对专项计划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倾斜性招生计划对学生、家庭及学校的影响;再次,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校倾斜性招生政策演变进行梳理,站在全球视角分析不同国家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举措和经验;后,通过总结现有倾斜性招生政策的经验,对当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6.《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作者:拉尔夫·泰勒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内容:这本“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的经典著作,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如“圣经”一般的著作,是每个教育学人耳熟能详且必读篇目。泰勒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开创了范式。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作为每个教育学人的枕边书,常读常新。

7.《普通教育学》

作者:迪特里希·本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作为教科书的经典著作,本书在欧洲德语背景下展开了对教育基本概念进行的说明和辨析,介绍了传统的教育和现代教育问题,以及对教育行动理论进行了解释和区分。本书阅读起来并不容易,我们需要运用和加工中文背景的教育主题对本书中提到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基础理论和教育行动形式进行系统化。无论是作为训练理性思辨能力的读物,还是作为为当下教育学提供多维度视角和观点的教科书读物,这本书都是值得被当作枕边读物常常翻阅的。

8.《文凭社会》

作者:兰德尔·柯林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通过追溯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地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主,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以及对社会产生了何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作者用细致的分析揭穿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神话,展示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机制,解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对美国以及当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反思,并在最后尝试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方法。本书能够让我们耳目一新,结合当下社会的文凭通货膨胀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学校教育。

9.《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作者:西莫斯·可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的作者作为圣保罗中学的往届毕业生,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考察这所位于美国的精英高中的日常,试图寻找社会中的“精英意识”是如何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尤其易得的社会背景下,这些青少年在内化了美式勤奋就能有收获观念的同时,他们不再仅仅比拼知识的占有、情趣的高尚或者社会资本的占有,而是关心他们自身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自我定位。作者以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类似于圣保罗中学这样的精英中学愈来愈主动改变其排外的形象,而是愈来愈像当今多元化社会的缩影。

10.《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则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关注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作者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人们对于儿童死亡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等。作者试图狗科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孩子的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又在市场机制的包围下形成一个十分规则的市场,最终指向一个问题“社会如何大于市场”。这本书为我们重新看待儿童,确立和确认儿童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11.精神的牧放与规训

作者: 阎光才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

内容:《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学术人以及想成为学术人的人细细品味的著作,因为《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和大家谈的就是当下学术人自己的学术生态和生存样态。《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通过对学术制度的生发和演变的历史分析、当下学术制度的运行状态以及有关实证意义的理论解释,揭示中国学术人生存状态中的众多面相和有关制度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建言性的主张。

1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

13.《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

作者:王亚蓉 编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本书以沈从文开创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为起点,回溯了他关于服饰研究的最初探索,以及其助手王㐨和王亚蓉先生筚路蓝缕,克服种种困难,传承沈先生服饰研究的未竟事业,开辟了纺织考古和文物修复新领域的成长历程。书中展现了纺织考古工作者亲历重要考古现场的挖掘、保护过程,再现江西靖安东周大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新疆尼雅贵族墓地等多地考古现场。他们的考古工作不断丰富着服饰文化研究的客观资料,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历代服饰文物的实物链,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本书系统总结了服饰考古的实证成果,梳理了从东周、战国、汉、唐、宋到元、明,三千多年中国纺织品文物的演化发展历程,以及在纺织考古研究中的新发现。三百多张珍贵图片高度还原纺织考古挖掘现场、文物出土的原貌以及修复后的成果,体现了中国纺织品千年传承不断的辉煌成就和灿烂的服饰文化。

14.《窑变》

作者:李清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窑变》是青年作家李清源以钧窑为背景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以钧州翟家五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同时更试图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和纵深,又有人性的复杂和多棱。“窑变”的意象更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人性如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命运如窑变,三分人巧,七分天工。李清源以钧窑“究天人之际”,以人心“通古今之变”,成就一曲红尘迷梦中的“好了歌”。

15.《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作者: 项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16.《学术与政治》

作者:马克思·韦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动荡之际,人们对生活、学业乃至人生似乎都不再抱有信心,学术界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动荡。当整个世界已经被祛魅,而是否选择走上学术道路已然成为一场鲁莽的赌博时,人们期待韦伯能给出一个鼓舞人心的演讲。然而,他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给出一个振奋而确凿的答案。当学术失去了传统人们赋予它的价值以后,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和信念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韦伯虽然一一破除了现代人对学术的种种错觉,似乎是给所有致力于走上追逐真理的学术道路的青年人们坡上一盆冷水。但是,学术作为启人清明的事业,仍然值得被作为一生的志业,这种志业是朝向学术本身的奉献,是对学术不计功利的信念,能给予我们做决定和抵达终点的勇气。

17.《当下的力量》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痛苦、焦虑、压抑和崩溃时,我们是否想过当下的我们已然被大脑思维所控制。我们常常焦虑过去和未来而非活在当下,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内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悦。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让自己认清时间的本质,打破时间的幻想,从而活在当下。对于普遍焦虑、抑郁、压力大的我们来说,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好书,让我们认清时间的本质,打破幻觉,活在当下,找到真正的力量,发现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18.《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刘军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学术写作到底应当如何进行?我们是否都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那么这本书就能提供给你想要的关于写作技巧的各种干货,从分野、风格、阅读、视角、提问、文献、论证、结构、流动、故事是个角度出发,解构和透视学术论文。有意思的是,本书还通过四十六部经典电影来帮助我们领悟写作要领。我们能够通过作者精心挑选的范文,搭配上精心绘制的漫画,共同获得关于论文写作的方法论知识。

19.《信任论》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用到信任这个词,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在谈论信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本书条理分明,晓畅易读,点到为止又深浅有度。作者不仅将信任一词清晰地分析界定,指出信任种类分为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还以此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去探讨信任结构,以弥补国际上通行理论的水土不服。最后,作者犀利地指出走向杀熟之路似乎在叩问这是不是必然?

20.《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作者: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这是布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关系,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时,认为社会统治借助这种构造伪装了自己并使得自身得以世代传承,教育本质是一种国家魔术,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整个行为以一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令人不易察觉。这本书以批判的眼光,拓宽了我们认识社会和教育体制的视角,促使我们反思。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