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第九十四期

来源: 时间:2020-12-28 点击量:

1、《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作者:  薛涌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分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作者:肖川

出版社:岳麓书社

内容简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与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查微的效果。


3、《教学机智》

作者:范梅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轻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


4、《百年之功》

作者:周川、黄旭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5、《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卢晓中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介绍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其特征与分类,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论形成的因素分析,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6、《科技发达时代的高等教育》

作者:阿什比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收作者60年代和70年代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报告稿和讲演辞共10篇,其中论及的主要问题包括科学与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问题;高等学校中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相互关系问题;大学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大学从过去所继承的遗产问题;大学和学者所负担的社会职责问题。收入“外国教育丛书”。


7、《高等教育学新论》

作者:胡建华等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的学科框架。这个框架的主线是历史-现实-未来。”“条理清晰,结构严整,具有中国式的学科体系构建的特点,超越西方某些只是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构建的散.无序的论著”“朝向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跨过一大步,是朝着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学科攀上了一个新台阶” ---潘懋元


8、《高等教育生态论》

作者:贺祖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基于生态学的价值取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生态学分析:在建构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的生态观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现阶段的几个生态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模型,并选择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9《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作者:迪尔凯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名称,自那以后,社会学经历了最初的创立阶段、制度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当代发展阶段。虽然其内容、流派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但其中最基本的主要著作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E.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就属此列。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由于本书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著名社会学家许德珩先生的译本。我馆考虑到当前社会需要和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重译这本书。中译本依据的是法国巴黎费利克斯·阿尔冈出版社1919年的版本。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作者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10、《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

作者:罗伯特·K·殷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2)(校订新译本)》结合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应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由作者本人主持完成的,对意欲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读者能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2)(校订新译本)》的阅读,我们有三点建议:《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2)(校订新译本)》讲述的每个案例,都建基于案例研究的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均详述于其姊妹篇《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因此,将两《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2)(校订新译本)》结合起来阅读效果更好。在讲每个案例前,作者都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框,这些材料框是理解相应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书中22个材料框的理解十分重要。书中案例的排版形式变化也传递了某种进行案例研究的方式(如:《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2)(校订新译本)》第5章的变化),因此,这些版式变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读者应该去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


11、《两种文化》

作者:斯诺

出版社:三联出版社

内容简介:这是本世纪中的一部名著。著名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损失,作者为此提出警告,并呼吁两者的合作。


12、《故事的科学:叙事心理学导论》

作者:János László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叙事心理学所上的一门课程,译者将此书作为教材,本书是该学科的一门较新的教材,探讨了叙事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渊源,阐述了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介绍了叙事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等到领域的应用研究,还讨论了叙事心理学的贡献、学界的批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3、《背离亲缘(套装上下册)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

作者:【美】安德鲁·所罗门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起初因为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伤痛于是开始关注水平身份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他同性恋的身份令父母忧心和震惊,自己也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在成功治疗抑郁症后,他开始从自身的经历和痛苦中寻找身份的认同。作者先后走访了300多个家庭,访谈的对象从西方白人父母到巴厘岛的聋人父母,还有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幸存的女性,以长达10年的时间来观察他们的生活、变化、发展及认同,收集的资料将近4万页。

本书总共探讨了十种类型的情况,作者用一种独立章节但又互相联系的结构呈现出当孩子有水平身份时家庭成员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章为总论,作者详述了自己身份认同的痛苦经历及为何写作本书的原因,第二到第六章讨论的是几种罕见但又令人非常担心的儿童生理疾病或障碍(听障、侏儒、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第七到第十二章讨论的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社会问题,分别是身心障碍、神童、遭奸成孕、罪犯及跨性别,作者以这些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和心理发展过程,来反映这些父母和真实世界的互动,无论我们身边是否出现这样的孩子,是否出现这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应该反思和思考他们的经历和痛苦的来源,并且引起对我们自身和未来社会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理解和关注。

14、《依恋三部曲:依恋、分离、丧失(套装全3册)》

作者:[]约翰·鲍尔比,付琳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三卷。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鲍尔比详细探讨了家人离世后个体的丧失感,包括丧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了年幼儿童对于母亲人物的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丧失的反应方式在人格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丧失感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学从业人员提供了理论参考。


15、《叙事调解:用故事化解冲突》

作者:【美】杰拉尔德·蒙克,约翰·温斯莱德 , 译者:李明,元雪晴,曹杏娥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在不同的冲突情境里,我们该如何运用叙事理念进行调停。叙事调解鼓励冲突双方各自口述“故事”的冲突,并通过深刻理解对方的故事来达成和解。作者描述了叙事疗法解决冲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提问线索的建议,列出了许多适用于各类冲突解决的叙事地图,充分展示了如何将叙事疗法的技术运用到解决各类冲突中去。

16、《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作者:埃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广泛探讨的一个开端:从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开始,因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人类的破坏心理与行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热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要想使他产生变化,就必须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够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与人格的完整,让他觉得比从前活得更有意义。这是*的道路。否则,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


17、《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与解离

作者: Philip M. Bromberg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一本让人有机会对人精神分析临床人际关系产生全新理解的著作。《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 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身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最深入最有成效的分析体验成为可能。

布隆伯格的文章不落俗套,力求让读者体会语言是怎样捕捉联结中的微妙变化的。确实,布隆伯格的写作生动再现了关系分析师工作中心身状态的改变,富于启发,散发着充满慈悲和机敏的临床智慧。本书将注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分析师和治疗师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18、《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作者:(美) 金伯利·罗斯, (美) 弗雷达·弗兰德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拥有不理想的童年,其实你并不孤单。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本书即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药。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治疗,帮助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重建自我。


19、《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讲述了人终究会遭遇到种种放不下也想不开的烦恼、纠葛和挫折,自我超越就成了人生的一道课题。如果内心总是自暴自弃或者陷入虚假的优越感,就会让自己生活在黑暗当中。当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或是把光带入内心,疗愈才会发生。

生活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只有向光生长,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很好。


20、《自我分析》

作者:(美)卡伦·霍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自我分析》是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尼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讲述了自我分析的可行性与可取性、神经症的内驱力、精神分析的不同阶段、自我分析的限制因素、系统自我分析的精神实质与规则等内容,对于从事精神分析疗法的专业人士有诸多的启迪意义。


上一篇:第九十五期
下一篇:第九十三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