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第八十六期

来源: 时间:2019-05-06 点击量:


1、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作者:徐学福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基于作者长期对探究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致力反映探究教学实践面临的基本问题与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吸收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主义等合理思想,立足学科本质与特色以及学生年龄特征,阐述探究学习的基本规范与文化特色,反思现行探究教学的误区与不足,探讨科学、语文、数学、品德学科相关知识的探究教学学习模式,分析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2、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谢治菊、郭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简介: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和类型出发,运用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普遍性研究与典型案例追踪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最后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3、 《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研究:基于美国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分析视角》

作者:陈为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本弱势,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方面可能遭遇某些制度性不公。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该书尝试以比较教育作为研究核心范式,以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政策作为分析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在优质高等教育分配问题中的冲突与演变。该书的解析重点是美国优质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招生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历史演变、校园多元化理论的影响、教育资助体系。以此为基础,该书探讨了我国弱势群体相对优势综合评价体系,尝试为我国的高考改革提供借鉴。

4、 《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科教融合理念及其模式建构》

作者:周光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该书从理论上深入探讨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主要涉及高等教育适切性、高等教育目标、科教融合、教学学术能力等理论问题。从实践上探讨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建构问题,主要利用访谈、问卷和个案研究深入剖析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和经验,数据分析和处理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在理论上扩展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空间,提供了考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视角。

5、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创新》

作者:王军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从地方高校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地方高校转型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动力源,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路径,着重探讨了地方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建设路径。以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为例,对中国形成本土化、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层思考。

6、 《当代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务》

作者:易高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务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由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学校的教学、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高等学校职能扩展五个方面组成,以帮助读者熟悉并构建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框架,熟悉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了解高等学校运作的基本规律。实务篇由教学实务、科研实务、社会服务实务及综合改革实务四大部分组成,为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

7、 《社会治理视阈下美国高等教育回报研究》

作者:吴玲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从高等教育回报的理论视角深入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从而回答美国高等教育和社会流动的逻辑链条出现的问题,进而思考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逻辑,最终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提供借鉴。

8、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中国本科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荣艳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在剖析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两者理论关系的基础上,首先回答了究竟哪些类型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次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观察评价量表和评价标准;最后,在选取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本科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9、 《财富与使命——美国一流大学“大宗筹款运动”理论与实践》

作者:林成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围绕美国一流大学大宗筹款运动“怎么样”、“为什么”、“谁去筹”、“向谁筹”、“怎么筹”、“有何经验”、“如何建构”七个问题,分历史研究、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本土建构四个部分展开,可以为中国大学领导人、大学校友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或大学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非营利性组织领导人及非营利性组织筹款部门工作人员在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上提供决策参考和行动指导,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料和学术参考。

10、《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

作者:阮青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所收录的论文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几年来在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部分优秀成果,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点或热点问题。这些论文结合经济与管理类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改革的真知灼见。

11、《人口论》

作者:马尔萨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人口论》讲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仅有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12、《文化人类学》

作者:林慧祥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本书初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人类学的教本。它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状况有较大参考价值。

13、《爱弥儿》

作者: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内容简介:《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14、《我们的孩子》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15、《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16、《民族志》

作者:费特曼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此类旅行中的一条道路。它的目的是让其他研究者享受他们的旅行并抵达目的地。这不只是一本操作手册,也是给实践中的民族志学者的研究指南。如同一次旅行贝闻讲座,它标示并探讨了每个民族志学者及潜在的民族志学名即将面临的主要界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民族志中,迈向目的地通常意味着选择错误道路,随之而来的是死胡同或者绕弯路,有时则是完全迷路。我希望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有用的指南,对教师而言是一册有启蒙价值的工具书,于经验车富的民族志学者而言则是令人愉快的知识更新。

大卫·M·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第3版)》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网络。网络是民族志学者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之一。该版本提供了关于利用网络资源的看法,包括组织在线调查、构建基于网络的互助文字处理文件、创建互助网页、视频会议以及访问在线期刊和相关材料。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工具是当下民族志学者不可或缺的。

17、《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本书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暴民理论”,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识。首先,群体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当不同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就仿佛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第二,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第三,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暴徒们会因为成了群体的一员而感到力量无穷,不允许自己的任何愿望受阻。第四,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本书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书中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戴高乐等学者和政治人物,被弗洛伊德誉为“当之无愧的名著”。

18、《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自卑与超越》,现代社会人类必读个体心理学经典。作者阿尔弗雷德,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自我的不满足/自卑,是可被认知的,可被超越的——认知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改善生活,在工作、事业上有所突破,完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19、《见识城邦·娱乐至死》

作者:波兹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20、《社会学基本概念》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过去帮助塑造了社会学,如今也在不断影响其发展,另一些新近出现的概念则反映了近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批评,并为读者指出了其在当代研究中的演变和理论化。本书由十个主题组成,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如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社会自我、越轨、公民权等,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学的图画。


上一篇:第八十七期
下一篇:第八十五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