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期
1、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 著,杨彦捷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例如,二次方程式这类数学知识在未来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的机会,那么,这样的知识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如何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和知识?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种种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2、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作者:Salman Khan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适合师生、家长及互联网文化爱好者。
3、 《西南联大行思录》
作者:张曼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4、 《大学的精神》
作者:蒲实,陈赛等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好版本的自己。”
本书作者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5、 《西南联大国文课》
作者: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 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6、 《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白金版)》
作者:(美)Ron Clark(罗恩.克拉克) 著,汪颖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美国*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把他"管”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能过本书娓娓道来。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养。
7、 《大学的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启示录》
作者:【美】德里克.博克(Derek Bok)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学的未来》综合展现并客观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利弊得失,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优越性以及脆弱性,同时从本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三方面阐述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作者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认为纵使过程困难重重,但改革创新仍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案例。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8、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裴娣娜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裴娣娜教授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又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特点。
9、 《学习的本质》
作者:安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 著;杭零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
10、《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
作者:张兴龙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切对民国教育的叙事,都应该注意“活着的民国教育”,即在教育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下教育的影响。《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正是通过展现蔡元培、马相伯、鲁迅等8位先生在教育上的亲身诠释、梳理中国现代教育在1912─1937年26年间的发展路程,追慕远风,透析当下。作者认为,唯有如此,我们对民国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对时下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有所补益,我们的读史,才能真正达到“以见知隐、以往知来”的目的。
现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是如何来的?是谁创办了第一所“育才”学校?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女子争取平等教育又有着怎样艰辛的过程?……诸多问题,开卷即可解疑。
11、《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者:卢安克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内容简介: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12、《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了1850—1978年间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13、《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第四版)(教育新视野)》
作者:[美]凯·M·普赖斯 卡娜·L·纳尔逊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与活动,以应对班级中多样性的个体需求?
本书为此提供了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撰写策略、选择性的教学行为的干预、关键的教学技巧(导入的设计、知识的有效呈现、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等),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的关键策略,行为技能、学习策略和概念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资深教师期望增加的显性教学的技巧……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教师增加教学的专业性,使其能够设计并通过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鉴于本书的多功能性,它既可以作为教师教育的教材,也适合在职教师使用。
1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
作者:郑国民,关惠文,任刚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学科层面,学科核心能力就成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本书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核心能力”这一关键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学科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学科能力表现指标、测评方法与发展水平、学科能力影响因素、教学改进策略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5、《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