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期
1. 《知识与权力》
作者:(美)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本新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政府与企业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权力代表政府,知识代表拥有智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乔治·吉尔德提出,企业家掌握的知识以及企业家分享知识、利用知识的自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想让经济有效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与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之间的矛盾。
2. 《结构之后的路》
作者:(美)托马斯·库恩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结构之后的路》是库恩在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后从1970-1993年间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对他自己的理论作了新的审视和发展。《结构之后的路》第一部分,库恩讲述了80年代到90年代自己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库恩作出了回应。第三部分是在库恩去世前一年,和他的一次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库恩回顾了他的哲学生涯的点点滴滴。
3. 《让事物“说话”》
作者:(美)唐·伊德 著,韩连庆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2004年访问北京大学时发表的有关后现象学和技术科学的系列讲座的演讲稿,是将美国的技术哲学这一全新领域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初次尝试。作者融合了现象学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从一种“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来考察技术在知识生产中具有的建构性作用——它是如何使“物”或者物质性的东西“说话”的。
4.《时间的观念》
作者:吴国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5.《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
作者:(英)贝磊,(英)鲍勃,(南非)梅森 主编;李梅 主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阐明了比较教育的行为者与目的、量化与质性方法的应用、经验在比较教育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从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地域、历史、文化、价值观、教育成绩、课程、学习方法和教学创新的维度进行厂深入而精细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比较教育在社会科学学术部落中的地位。
6.《社会研究:问题、方法与过程》
作者:(英)迪姆·梅 著,李祖德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社会研究领域中各种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清晰地阐明了理解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详尽探讨了从理论视野及研究方法两方面考察社会关系的新进路,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价值观、客观性、研究伦理等重要问题,全面展现了社会研究领域的进展。
7.《国外教育社会学: 基本文选(修订版)》
作者:张人杰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的范围上溯西方教育社会学奠基者之一涂尔干的力作,下至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的代表作,时间跨度约为80年。入选篇目已从经典扩及重要文献,其作者是在这一学科内知名度较高的东西方7个国家的学者、涵盖的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例如教育的功能,教育机会平等,大学的“异常”大众化,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课程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等;此外,还涉及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读者由此可以“原汁原味地”了解一些国外教育社会学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研读更具有上述功能。
8.《无穷的困惑》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传记的体裁,呈现了黄炎培与张君劢两位近代知识者的形象。或者将视野拓展至社会大背景,对整个知识群作宏观的鸟瞰;或者将笔触探伸到传主的内心深层,对他们的信念、气质、追求……作细微的心理分析,从而揭示那样一个时代氛围下知识者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行为选择。不同的选择背后,乃是历史本身“二律背反”的人格化展现,因而才有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那无从解脱的“无穷的困惑”:入世与出世、改制与启蒙、统一与民主、独立与依归、超然与介入、正义与生存……
9.《小时代中的理想主义》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生的全新文化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重要作品,共分“史记”“书生”“怀人”“家国”“天下”“情怀”六章,涉及关于近代史、学术史、知识分子史、地缘文化、文化批评等多种主题。许纪霖自称“无法归类的蝙蝠”,游走于左与右、传统与现代之间,学术立场中允、不激进。许纪霖对学界和社会文化事件触觉敏锐,以独特的角度和案例分析切入研究,从而观照出社会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背后不为人所察觉的深蕴。
10.《史铁生自选集》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内容简介:
史铁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思辨力的作家,他关注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不断去拷问存在的意义,作品富于思想深度。本书精选和节选了他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原罪·宿命》,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随笔《病隙碎笔》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史铁生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11.《陈寅恪与傅斯年》
作者:岳南
出版社:岳麓书社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令人怅然叹息。
12.《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南渡北归. 南渡》是《南渡北归》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
《南渡北归. 北归》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
13.《那时的先生》
作者: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14.《身体知道答案》
作者:武志红 著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们身体的很多反应,其实都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归身体,将身体与心灵链接起来,“成为真实的你自己”,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15.《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